“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古人的心中,中秋之夜的月亮应该是什么样?水面波光之上,神龙昂首、吉鸟振翅,天空中圆月高悬,月宫里玉兔捣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枚铜镜上,唐代的“中秋月”展现了古人对碧空悬月的浪漫想象。
这枚双鸾月宫纹葵花形镜为国家二级文物,直径15.3厘米,重0.54千克,1983年出土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区。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研究馆员呼啸说:“这枚铜镜不过手掌大小,其画面却纹饰细腻、层次丰富。”
铜镜呈八瓣葵花形,在中央的镜钮四周,自下而上分三个部分构成了由水面到天空的立体空间。最下层为波光粼粼的一汪水面,虽然这一部分留存有因长期埋藏地下而产生的锈迹,但仍依稀可辨碧波之上有一条昂首翘尾的龙。它四肢张开,龙尾反折向龙首上方并缠绕于一足之上,龙身两侧各一朵祥云,衬托出神龙腾跃翻飞的身姿。
画面中部镜钮两侧,是两只口衔绶带的鸟儿。它们拖着长长的尾羽,双翅伸展相对飞舞,口中的绶带飘逸飞扬。在它们的目光交汇处,是这组画面的主题:月宫。
圆月之中,婆娑的桂树之下,左侧是一只直立的长耳兔,右侧有一只做跳跃状的蟾蜍。兔子用两只前爪握杵,在臼中捣药。“月亮可望而不可即,但桂树、蟾蜍、玉兔赋予了它生命和活力,画面简洁明朗。”呼啸说。
铜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始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铜镜体现了其制作时代的铸造工艺、审美意趣等,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铜镜的用途在实用之外,也发展出了装饰、祈福、表达祝愿等多种功能。“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古人借镜寄情的吟咏有许多。考古资料还证实,铜镜在古代并不是女性的专属用品,也有不少男性墓葬中随葬了铜镜。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金属铸造工艺的提高,铜镜开始从贵族阶层进入寻常人家。铜镜的形状除了菱花形、葵形等外,还出现了长方形、钟形、心形等花样。铜镜纹饰的题材日趋丰富,有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月宫飞仙等神话传说,也有抚琴狩猎等日常生活。
外形如花,主题为月。呼啸说:“这枚铜镜定格了中秋之夜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刻。它虽然来自一千多年前,但今天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真挚的期盼。”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