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环壕、超百万平方米、“多网格”布局……记者13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八里桥遗址位置关键、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文化面貌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填补了夏王朝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遗址内探明有多条沟类遗迹将遗址南部划分为5个区域,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八里桥遗址发掘负责人王豪说。
这是八里桥遗址发掘现场(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八里桥遗址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的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现存面积135万平方米,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在该遗址开展系统考古工作,目前已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
“遗址功能区划完备,有墙垣、道路等设施,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彰显出八里桥遗址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地位。”王豪说。
这是八里桥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遗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考古发现,八里桥遗址形成于夏文化开始向外扩张的关键时期,所在地理位置是连接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关键咽喉。“一方面,该遗址用于对南方的控制,保障二里头王都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南方铜矿、绿松石和朱砂等矿产资源进入王都地区的重要安全保障,是二里头王都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王豪说。
考古人员在八里桥遗址进行发掘工作(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八里桥遗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区划、陶器组合和器物形态以及精神生活方面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出二者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表示,八里桥遗址是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南渐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性中心聚落,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目前,该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