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从江孜到巴黎,这项西藏手工艺走出了怎样的“破圈”之路?

2024-09-07 19:45: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image.png

 中新网日喀则9月6日电 (记者 勉征 贡确)走进位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的上海援建阿佳格桑工坊,次仁吉巴“阿佳”(藏语,意为年长的女子)正坐在新型织布机前,脚下踩动踏板,手上的梭子从经线中穿过,再用梳理板将线压紧,每隔6根线测量一下尺寸......所有的工序组合在一起,像是用织布机奏出了一曲奏鸣曲。

走进位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的上海援建阿佳格桑工坊,次仁吉巴正在制作氆氇。中新网记者 贡确 摄

  正是这支奏鸣曲,将江孜氆氇这项传承千年的西藏手工艺带向了世界。

  氆氇,是一种手工编织的毛料,用以缝制藏袍、藏帽、藏靴、床毯等,相传氆氇制作工艺有2000多年历史。

  拿起工作室中展示的围巾,改良的羊绒氆氇质感绵软色彩高雅,让人过目难忘。正是这样优质的产品,在2024年1月亮相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惊艳了众人,让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买手都竖起大拇指说:“Beautiful!”

2024年1月,来自中国西藏的传统氆氇亮相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受访者供图)

  从江孜到巴黎,氆氇工艺走出了怎样的“破圈”之路?

  2023年,上海援藏工作队引入“上海工匠”郭秀玲领衔的沙涓品牌,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氆氇制作的“前店后坊”模式。从此,次仁吉巴等一批“阿佳”开始学习用新型工艺制作氆氇产品。

  “作为专注技术30多年的‘上海工匠’,我看到很多手工艺在传承上很有困难。所以我希望能推动氆氇手工艺真正被市场买单、被世界看见,让更多的消费者成为文化传承的推动者。”郭秀玲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技术创新、加入现代设计、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调研,郭秀玲团队改革了“排经”“脚踏”“配色”等工艺,研制出新型织机,并开发了一系列融合民族特色与当代时尚表达的产品。

郭秀玲正在指导手工艺人。中新网记者 贡确 摄

  据了解,通过上海援藏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帮助,去年有70多位“阿佳”前往郭秀玲的上海氆氇研发中心参加培训。如今,她们从工人转型为工匠,每个月能有近5000元收入。不仅如此,她们也作为新的“种子”,培养出更多的技艺传承者,目前已经带动300多人从事氆氇生产。

  “现在的成果缺了谁都不行,真的是能够体现民族团结的一个状态。”郭秀玲认为,如果没有当地群众传承传统文化、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没有县政府和上海援藏工作队等各方的鼎力支持,江孜氆氇不会在短短时间内走向世界。因此,她很有信心未来江孜氆氇能够成为全球化的手工艺品。

  目前,上海浦东援藏江孜小组正全力打造氆氇的全产业链塑造,囊括原材料、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当地也正在建立纤维检测中心,未来,当地的羊毛原料不必再寄往其他地区进行检测。(完)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