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践行“三个精神” 劳动创造未来 | “高空舞者”跨界“玩”人工智能

2024-04-18 19:34:44  来源:河工新闻网

  ■刘洪吉(左二)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研发机器人

  开栏语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未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进一步营造节日气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融媒即日起开设“践行‘三个精神’ 劳动创造未来”专栏,报道全省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工匠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普通一线职工立足本职敬业奉献的感人故事,以及广大职工热情拥抱新质生产力、主动助力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火热实践,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文/记者哈欣

  图/记者毕春华

  常年在“生命禁区”穿梭的电力检修工,“玩”起了人工智能,还学会了运用3D打印技术为智能检修机器人制作零件,这是种什么体验?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刘洪吉坦言:这样自觉地跨界,是为了安全——为了电网安全,为了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

  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挑战。对于刘洪吉而言,改变传统的高空带电作业方式,通过人工智能减少人员高空带电作业,直至完全替代人,是他追寻的梦想。工作中,他始终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突破,让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超特高压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传统的检修方式需要作业人员身穿密不透风的银白色屏蔽服,徒手攀爬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铁塔,在直径不足5厘米的导线上高空行走。曾有工友戏言:“这比杂技还要高难度。”与此同时,危险性和责任感相伴相生:与他们身体零距离接触的是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导线,作业风险可想而知;这些超特高压线路,又是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电力“主动脉”,要确保万无一失,一旦停电,其损失将以亿计算。

  在求索中实现突破,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一直在追寻。2019年11月,1000千伏特高压河泉Ⅱ线发现间隔棒损坏严重,刘洪吉担任等电位电工进入电场直接操作,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作业,成功消除线路缺陷。这不仅填补了河北省在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的技术空白,刘洪吉也成为河北电力特高压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

  ■刘洪吉领衔研发的机器人逐步投入使用

  “身在半空不是仙、一根电线荡秋千。”看起来很酷,实际上很苦、很危险。理论上讲,危险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就可以开展带电检修。但即使满足了正常的作业条件,这种潜在的危险对他们而言,也是致命的。如何把危险率降低一点、再降低一点,是刘洪吉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课题。

  2015年,“刘洪吉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全力投入到特高压带电作业研究中。经过不懈地努力,刘洪吉和团队人员将带电作业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研发出了“空中电梯”。

  “空中电梯”利用无人机将他们自主研发的定位吊钩固定在导线上,再利用自动升降装置直接将作业人员送至检修点,原来需要三四个人合作两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空中电梯”投入使用后,只需一人升空作业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大截。目前,“空中电梯”逐渐在河北南网8000多公里超特高压线路的应急检修中推广应用,“爬塔”操作减少了三分之二。

  从传统人工“爬塔”,到“空中电梯”实现减人作业,刘洪吉的梦想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是我们的‘梦想’2号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无人机吊装到导线上‘行走’,处理导线端各类销钉的补装工作。”在“刘洪吉创新工作室”,他指着一台智能机器人说,2023年8月22日,他们首次用“无人机+机器人”的方式在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并取得了成功。机器人仅用30分钟就自主完成了销钉的缺陷处理,避免了人工带电作业的安全风险,作业效率也提高了60%以上。

  接下来,刘洪吉和团队人员将继续完善机器人的使用功能,让更多的机器人能够应用在各类超特高压线路检修场景中。“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梦想号’出现。”刘洪吉说。

  目前,“刘洪吉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河北南网的创新基地,2023年被河北省总工会命名为首批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他和团队成员在岗位上拼搏奉献,谱写着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几年里,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创新成果52项、国家专利38项;刘洪吉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大工匠”等荣誉。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刘洪吉和他的团队正在岗位上逐梦未来!

编辑:李博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