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香江观澜:活化历史建筑,守护香港文化

2023-12-31 17:2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12月31日电 题:活化历史建筑,守护香港文化

  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日前公布获纳入新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的三幢历史建筑名单,邀请非营利机构提供建议,希望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同时为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裨益。

  中西文化交汇的香港面积不大,却有逾1400项已评级的历史建筑,其中近六成半属私有。截至2023年12月,香港有一级历史建筑175项,包括游客熟知的半岛酒店、虎豹别墅、黄大仙祠等。二级历史建筑342项,车公庙就是其中之一。三级历史建筑则有517项。走在香港街头,历史建筑就在身边,它们是文化认同及延续的象征,是城市建筑美学的体现,也常成为游客的新打卡点。

  香港对这些历史建筑保育政策的重点,是致力在尊重私有产权和保护文物建筑两者之间取得适当平衡,并善用古迹推动文物教育。特区政府在2008年推出“活化计划”,通过与非营利机构合作,保存、活化、善用特区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为之注入新生命,让市民和游客参观和欣赏建筑的文物价值。

  截至目前,七期“活化计划”中涵盖的项目逾20个,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位于中环的大馆,原为中区旧警署,活化后成为古迹和艺术馆,为本地及国际艺术团体提供理想的表演场地,推动香港的艺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物活化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亦浮出水面,那就是该如何平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商业利益,在保留建筑文化及历史价值的同时,不能将其完全变作商业化项目。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活化项目,应该综合考量目标群体、相关持份者利益、历史建筑物本身风格等因素,要注重如何从建筑物本身讲到整个香港、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故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讲好“人”的故事。

  历史建筑不是只供欣赏的艺术品,而是要有人的参与和活化。一方面,文物建筑保育活化的目的是发挥其既有功能,继续为社会、公众所用。作为其服务群体,民众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民众参与,保育活化工作的效率也可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建筑风格风貌的延续需要与当地居民和社区结构相适应,例如2009年“蓝屋”的保护活化案例中,就保留了“蓝屋”以茶及医疗为主的社会企业模式,这种“留屋留人”的保育活化方式进一步稳固了先前的社区网络,使建筑物活化做到“地尽其用”。

  当然,历史建筑各有风格,活化模式更不会一成不变。随着来港游客的旅游习惯已转向深度游,特区政府也在12月29日相应推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其中就包含鼓励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度游。此外,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市民、团体、企业加入到历史建筑活化的队伍中。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结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保留建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化案例出现,守护香港历史文化,讲好香港故事。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