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抵达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自此开启我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援外医疗历程。60年间,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近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与43个国家48家医院建立不同形式的对口合作关系;和有关国家合作建立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引入数百项新技术,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远赴他乡、接续奉献,用精湛医术生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这是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张友明(右)在阿尔及利亚的资料照片。现已90岁的张友明曾是首支中国援阿的一员,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了两年半,成功实施上千台手术,让很多当地孩子平安降生。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1964年10月,中国医疗队眼科医生刘钢正在阿尔及利亚赛伊达为一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检查。新华社发(卓上智摄)
↑1966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西部的玛斯卡拉,两位经过中国医生医治后重见光明的患者和中国女医生一起拍手欢呼。新华社记者 孙星文 摄
↑1966年12月,一名阿尔及利亚老人向中国医生表达自己病况好转的愉快心情。新华社发
↑1969年2月,中国医疗队到坦桑尼亚穆索马一偏僻山村开展巡回医疗。新华社发(中国医疗队供图)
↑1984年10月,中国眼科医生正在向突尼斯金杜巴医院的医务人员讲解病例。新华社记者 解聘如 摄
↑2014年5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阿勒特医院,一名小朋友等待参加“光明行”活动的中国眼科专家为他看诊。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这是2019年3月15日,在柬埔寨磅湛省医院,即将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孙美乐接受女儿的亲吻祝福。孙美乐是柬埔寨一名贫困的单身母亲,左眼患上白内障几近失明。在接受了中国医疗队的白内障义诊手术后,她的视力逐步恢复,生活有了新的光明和希望。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2023年6月14日,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的马拉博地区医院中医骨科门诊,当地患者接受中国医疗队医生吴培玉的中医治疗。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2023年8月21日,前来就诊的所罗门群岛民众在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进行血压检测。新华社发(黎宇 摄)
↑2023年2月23日,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纳兹莫加医院,第32期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眼科医生董莉莉(右二)与桑给巴尔同事一起做术前准备。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2023年8月5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省的一个村庄里,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副队长、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振球为一名小病人听诊检查。新华社发(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供图)
↑2023年2月22日,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妇产科医生刘韡在苏丹阿布欧舍医院的病房为一名新生儿做检查。新华社发(中国援苏丹医疗队供图)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