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塞罕坝机械林场:石头缝里开出“团结花”

2023-06-24 22:05:55  来源:

  塞罕坝地处河北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1962年,36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开始攻坚造林。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接力奋斗,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这里不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后,这些年,“林三代”们开始了“在石头缝里栽种绿色”的二次创业,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都种上树,让塞罕坝的每一个山坡都绿起来!

  “石质阳坡的平均坡度达到46度,土壤厚度只有几厘米,下面全是各种不规则的石块。在这些地方造林,就像在石头山上种树一样,树木很难活。”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袁中伟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袁中伟正在检查树木的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塞罕坝更绿,“林三代”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个个造林技术的新突破。攻坚造林首先选择树种,经过反复试种,塞罕坝人发现樟子松耐旱、耐寒,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低,最终成为石质阳坡上造林的主要树种。

  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国志峰告诉记者,在石质阳坡上种树,还要攻克土层薄、水分少、种树难等问题。土层薄,他们就从别的地方运一些土盖在上面;水分少,他们就采用覆膜技术固定水分,把保鲜膜盖在树根处,这样既能让雨水顺着薄膜流到樟子松的根部,也能保证水分不蒸发出来;种树难,机械设备根本用不上,他们就靠骡子驮、靠人背,一趟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

  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国志峰正在测量树木的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摄

  树坑挖多大?地膜铺多厚?这些也都经过了众多务林技术人员反复科学试验。树坑要呈正方形,边长约70厘米,深约30厘米。树坑过小,不利于蓄水;树坑过大,会增加人力负担。通过不断摸索,“林三代”们总结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效果。

  “这些技术措施用上以后,咱们现在攻坚造林的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在石质阳坡上种下了10万多亩的樟子松。”望着眼前的一片新绿,袁中伟满是欣慰。

  共栽一片绿,同开团结花。半个多世纪,团结的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一心一意地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现在,正处于塞罕坝的二次创业的时间段。我们要拿出青年人的斗志和勇气在塞罕坝二次创业的路上努力前行。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守护好京津冀的这片绿色屏障。”袁中伟说。

编辑:高满阳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