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从这里看见未来乡村的模样——浙江美丽乡村调研走笔

2023-06-18 17:48:2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夏日江南,风景如画。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万千乡村完成美丽蝶变,展开一幅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画卷。

  2021年起,“千万工程”转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记者在浙江乡村的各类探索中,看到未来乡村的模样。

   “一屏”显高效

  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分布着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无人健身房、无人超市等数字化公共设施。

  “以前我们看病都要去市里,医药费加上交通费是一笔不小开销,现在村里面智慧医疗都能解决,城里医院配的药这里都有。”65岁的村民魏来法说。

  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村民进行健康画像、健康网格分级管理系统对慢病人群进行监测并预警,慢性病、基础病在村内就能及时发现并干预。

  6月7日拍摄的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数字化早已成为梅林村的标签。村民习以为常地享受便利生活外,也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

  “今晚这边的路灯怎么没有亮?”这是村民通过扫一扫“数字驾驶舱”手机端“民呼我为码”发布的信息。不到半小时,值班村干部即派工作人员维修,并在后台反馈实时情况。

  这样的小事,在屏幕两端时常发生。无声的沟通中,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在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数字平台“众人议事厅”发布的“关于潘双线沿线基础环境整体风貌打造提升”的议题,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线上讨论,针对围墙样式、整治范围等细节,大家各抒己见。

  在议事厅后台,可以看到议题进度、议题类型、参与人角色分布等详情,便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村务管理中。

  文化融日常

  走进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鲁迅笔下一个个趣味童年故事生动鲜活地铺展开来——六一公酒馆、“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社戏大舞台……

  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这个“千万工程”中曾经的后进村围绕“鲁迅外婆家”特色品牌打造多种业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寻访鲁迅笔下多彩的童年。

  6月7日,游客在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的鲁迅外婆家游览。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55岁的村民金友仁总是早早来到社戏大舞台,等待他最爱的节目《祥林嫂》开演。村里的社戏大舞台每周末都会上演越剧、健美操、歌舞等多种表演,鲁迅题材的剧目总是广受欢迎。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深挖鲁迅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根据《祝福》开设长妈妈的祝福店,售卖含祝福寓意的文创产品。”孙端街道办副主任王雪丹说。

  依傍会稽山脉的坡塘村,古朴清秀中透着浓郁的文艺气息。窄窄的村道旁挂着涂成彩色的废弃轮胎,地上的井盖也被画上了各样图案,原本不起眼的墙壁被涂装成绿皮火车……

  “我们邀请艺术家进驻乡村,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对村内老台门、旧民居、破厂房实施小规模、小尺度、渐进式艺术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树兰书屋等文化艺术空间。”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国海告诉记者,村民也渐渐受到启发,会用心琢磨自家庭院、餐馆或民宿的装饰。

  丰富的文化元素不仅为坡塘发展带来机遇,也深刻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

  新乡人报到

  “要说这两年横山坞村最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年轻人多了,既有在外面闯荡过回来的归乡人,更多的是新乡人。”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党总支书记蔡明福感慨道。

  6月5日,在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的小瘾半日村,游客在民宿内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90后”创业青年向自琳是村民眼里的“魔法师”。经过她的装扮,闲置两年多的农家乐变成了国风咖啡吧。这家“一亩咖啡”自农历大年初一上线以来,平均每月营业额都超过10万元。

  离横山坞村不远的余村数字游民公社里,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坐在公共区域里头脑风暴,自然淳朴的村风民风,点亮了他们向往的生活。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吸引聚集国内外青年,新乡人、归乡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在返乡参与未来乡村运营工作的丁文文看来,如今的乡村有人们向往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会有更多人选择在这里创业和生活,与乡村连结,创造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记者:黄垚、黄筱

编辑:杨舒帆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