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农人播撒田野新希望

2023-06-05 10:58: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6月初的皖北大地上,风吹麦浪,一片金黄,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

  刚下过几场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来到田间,查看小麦长势。“虽然遇到雨水灾害,但影响不大,因为我们的小麦品种优良,科技含量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徐淙祥说。

  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徐淙祥在农业机械化和高效施肥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今天马上就要收割,农机手已经在路上了,这1230亩麦子,3天就能收割完”。

  当地人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增收几百块”。在张槐村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徐淙祥屡屡创下小麦、玉米等安徽单产纪录;领衔或参加研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

  在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许许多多像徐淙祥一样的新农人,用勤劳和智慧,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挥洒汗水。

  青青的秧苗,不是长在稻田里,而是住进了宽敞明亮、高大气派的“小洋楼”,还上上下下坐起了“电梯”,轮流享受阳光雨露滋润……在六安市金安木南产业园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魔法”让人赞叹连连。

  过去,育秧靠人工,流程繁琐不说,还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现在,用立体水肥药一体化循环运动式育秧方法,不仅占地少、效率高,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金安木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负责人高宗奇算了一笔账:每年春季开始育秧,含少量双季稻育秧苗可循环达七八次,年产近60万苗盘,总育秧量可用于机插苗面积3万多亩;水稻季节过后,还可培育食用菌和规模化蔬菜育苗等,提高利用率,年产值达1600万元。

  正是无数像徐淙祥、高宗奇这样用“头脑”种田的新农人,赋予了这片希望的田野更多生机与活力,带动更多老乡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道。

  山路蜿蜒,通向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桃花仙谷。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山岗。狮子岗乡投入1.2亿元,在重点区域修建产业路,完善旅游公厕等各项配套设施,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发展桃产业,红桃种植面积超过2.6万亩,鲜桃年产量达3.2万吨,户均增收2万多元。

  如今,这里花果飘香,游客络绎不绝。“新华大红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桃花仙谷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点。从桃酒、桃胶、桃木制品,到桃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果品大赛、桃花节……产业链的不断延长,让村民品尝到了共同富裕的甘甜滋味。

  看到如今农村有了奔头,徐淙祥的孩子们都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乡从事种子和农业科技研究,在田间摸爬滚打5年,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带头人。

  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4位,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安徽这个江淮大粮仓,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步伐矫健。 (经济日报记者 杜 铭 梁 睿 原 洋 仇莉娜)

编辑:杨舒帆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