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30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发首席国际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称,西方试图将自身“风险”理解为由中国诱发,认为只有遏制中国,才能摆脱风险,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文章说,近期,欧美政要大谈对华关系“去风险”。似乎2023年度词汇的角逐已经结束,地缘政治范畴的年度热词就是“去风险”(De-risking)。
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以D开头的词汇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了无处不在。
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欧盟的中国政策发表讲话,“去风险论”成为其主旨基调。随后,拜登政府也开始接受“去风险”这个论述。在刚结束的日本广岛七国集团(G7)峰会上,西方国家集体重申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去风险”。
文章指出,西方领导人如此欣然接受“去风险论”的一个原因是,这让他们摆脱了言辞上的束缚。此前西方经济体寻求与中国“脱钩”常常被批评为不可能且极端的言论。“去风险论”听起来则更加谨慎和有针对性。西方企业被告知,他们仍然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只是需要一些保障措施。
西方“去风险论”背后的理论现在相当清晰了。然而,目前已经出现了三大困难。一是西方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的冲突。第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的难度和成本。第三,对风险性质的定义模糊不清。
上周,总部位于加州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警告称,如果美国公司被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他们将遭受“巨大损失”。
如果欧盟和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华投资限制,将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西方企业遭遇英伟达式的管控。
文章称,虽然西方迫切地试图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但对于“去风险”难度,各方却意见不一。
本周,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警告称,没有中国,欧洲的绿色转型将无法实现,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新能源电池及其关键矿物生产国。
【中国那些事儿|第932期】
栏目监制:吴艳鹏
栏目策划:刘世东
栏目主笔:齐磊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