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河北新闻联播报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在张家口市调研时强调,扎实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都说盐碱地上种粮难,可在曾经的“苦海盐边”沧州,中科院、省农科院和当地科研机构齐上阵,打造出捷麦19等良种,愣是在这片不毛之地种上100多万亩旱碱麦,光去年就收获了22.37万吨粮食,120万人吃,能饱饱吃一年。
吃饱还不算,当地还用旱碱麦“蒸”出“花”样的面食,当地人叫做“面花”,还成了省级非遗,这些年相继推出婚宴、寿诞、节日和私人定制等10余个面花系列100多种面花。你还别说,这老手艺产生新卖点,不仅畅销京津冀,还卖到了全国甚至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不光沧州,全省各地都在大做盐碱地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张家口的张北县通过种藜麦、燕麦、油莎豆等高原特色农作物,不光挣了钱,还改良了盐碱地。秦皇岛市昌黎县和唐山市曹妃甸区,将沿海地区白花花的盐碱滩涂开发成水稻田,变身花乡果巷。与此同时,在渤海之畔,喝着“海之盐”的梭子蟹,也来到了百姓的餐桌上。
在过去,盐碱地被比喻成大地的泪痕,现在啊,这些泪痕正在慢慢被擦去,咱们河北总共有耕地9000多万亩,如果把现有的盐碱地都用好了,那就能多出1000多万亩好地,这意义可大了去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