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龙县刘田各庄镇东北方向行驶10公里,便到达了被群山环抱的柳河北山村。夏日里,车子慢行在乡村蜿蜒的小路上,干净整洁的农房小院、漫山遍野的松林、峥嵘茂盛的野棘和果树、错落连绵的幽幽绿谷……眼前的景观不停地变化着,暖阳下的乡村沉浸在静谧之中。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在这里曾经历过腥风血雨、兵刃游弋,战争年代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击日寇的革命根据地。
追寻重温红色记忆
王丽是冀东抗战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从事讲解工作10多年,她无数次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那段早已铭刻于心的历史。每次提起,她总是心潮澎湃。
创办于此的枪械制造厂、手榴弹厂、被服厂,为冀东地区八路军生产了大量军用物资,是名副其实的后勤基地……”在王丽讲解中,我们对柳河北山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43年至1945年,柳河北山村抗日根据地伴随着红色政权的巩固扩大红红火火地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滦东以及冀东抗日活动指挥中心和后方大本营民。冀东十二地委和专署机关进驻这里,军区十二团的子弟兵驻扎在这里,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威震冀中平原的抗日英雄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都曾在柳河北山村指挥、战斗过。
杨志义老人告诉记者:“我出生成长在柳河北山村,这片红色土地养育了我、教育了我,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好山好水我们要珍惜,前辈们的好传统我们要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
记者 刘双喜 摄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最珍贵、最生动的教材和文化资源。冀东抗战留给柳河北山村一份厚重的红色记忆,近年来,柳河北山村通过发掘红色文化,开展文旅融合,借助自然风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沿着曲折蜿蜒的山径,拾级而上,见到景区负责人杨树贵时,他正忙着打理自己精心培植的桑葚树,摘下一颗颗成熟紫红的果子,这是酿制果酒的好食材。
“这儿有革命故事、抗战遗址,也有大好的自然风貌,这些红色资源、绿色资源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得好好利用起来,想办法让它们‘活’起来啊。”十年间,杨树贵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修建和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栽植了不少苹果树、核桃树、樱桃树、桑葚树,去年新种的猕猴桃和葡萄藤蔓也吐出了芽。
“乡村游特别火的时候,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能有上万人,年收入过百万元没啥问题。”杨树贵说。
徜徉田园之间,畅享绿色生态,柳河溪谷景区渐渐发展起来,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用的时候,杨树贵还找来当地和周边村的老百姓帮忙打理果园,这样既能把当地村民丰富的种植经验利用上,也能尽所能帮乡亲们增加收入。李玉春便是其中之一,“我是隔壁萝卜园村的,除了种地,其余的时间都在景区干活,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儿打工一年收入能有2万元。”
“我们想把现有200平方米的冀东抗战纪念馆进行扩建,提升接待参观的能力,也要好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那些保留下来的抗战遗迹和红色资源。”提起下一步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业的想法和打算,村党支部书记张宝江告诉记者,“抗战时期的《滦东日报》、卫生所、无线电台、粮库等旧址如今还坐落在村里,把这些旧址串联起来,就是独居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和招牌。
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柳河北山村更显祥和美丽。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柳河北山村先后实施了安全饮水、民居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清洁能源利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工程,成为了环境优美的美丽家园。
“我们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超过70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张宝江书记告诉记者,“红色、生态、长寿”已成为小村庄亮丽的三张名片。
有很多“闲不下来”的老人自发组成文艺小团体,把对英雄的崇敬和革命历史转化成饱含激情的歌曲,传达给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每周,宣树利老人与10多名年龄相仿的村民约在广场上唱红歌,《说唱柳河北山》《八劝抗日战歌》《军民鱼水情》等民谣是大家最热衷的曲目。五年前,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宣树利老人,还自学了电子琴,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每次“老年合唱团”有“演出”,他来负责伴奏。
“农活不忙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唱唱歌,每天都乐呵呵的,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言谈中,宣树利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如今,柳河北山人在这片英雄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上,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还将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