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看·见|中国航天到底有多牛?

2022-04-16 17:12:14  来源:长城新媒体

  欢迎回家!

  刚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出差6个月的“太空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返回地球。中国航天再一次登上头条。

  中国航天近年来已经习惯了“上头条”,一枚枚火箭一飞冲天,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

  “东方红一号”“风云一号”“天宫”“嫦娥”……

  可以说,宇宙中每一颗闪烁的“中国星”,都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60余载波澜壮阔的历程。

  五星红旗每一次在太空亮相,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飞天”梦想的古老民族对浩瀚宇宙的致敬。

                                                                                                                                                                          

  问天、问月、问星河……

  



  中国航天,干得漂亮!

  是的,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梦想着要“飞天”!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屈原“登九天兮抚彗星”的情怀,再到万户自制火箭飞天的尝试,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一梦,就是几千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迫切需要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强大武器装备。

  当时,远在美国的钱学森也在为回国而苦苦努力。经历重重险阻,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

  陈赓大将曾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斩钉截铁地回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毅然起航。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东方红”的音乐在太空响起,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序幕开启了。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从此,中国人叩开了太空的大门。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他们成为我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射成功中,中国航天把千百年来的满天神话一步步变成了“手可摘星辰”的现实。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天问”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之名,“天问探火”,开启了我国对地球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嫦娥是奔月成仙的女神,玉兔是在清寂之月上与嫦娥相伴的仙兔,月亮上还有一处宫殿,名曰广寒宫。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嫦娥”是中国探月工程之名,“玉兔”是对月球车的爱称,“广寒宫”是“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之后,“玉兔”月球车出去跑一圈,圈出的那块地。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天宫”,传说是天帝居住的宫殿。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天宫”是中国载人空间站,中国航天用“长征”“神舟”“天舟”“天和”“问天”“梦天”的超强组合回答出“世上本没有天宫,但我们可以自己建一个”。

  远不止如此,我们还有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穿越时空,中国航天发射的“星星”和千年前的古人遥相呼应,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中国航天,干得漂亮!

  迈向航天强国,

  



  中国航天创造的“世界级惊艳”

  在“中国宫”遥望地球

  13年前,有人在网上问:“国际空间站何时轮到中国人上去?”

  下面有名网友回应称:“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国际空间站,上别人的不好玩。”

  如今,这个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还有刚刚回家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他们在空间站中工作生活了6个月。

  目前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当中国空间站遇上日出,苍穹之下的壮阔,感觉良好!

  到月球背面去

  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相同,使它总是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甚至有科幻小说或想法认为那里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基地。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此前只有美国阿波罗11号着陆点被命名为“静海基地”。

  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但火星探测并非易事。

  火星被称为“探测器坟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实施了40余次火星探测任务,在历次挑战中,成功率不到50%。

  曾有人比喻称,要让探测器在火星精准着陆,相当于从法国巴黎击出高尔夫球,落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洞里。

  在着陆火星过程中,探测器要在约9分钟内将时速从约每小时2万千米降至零并实现软着陆。虽然此前中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且通信时延单程达20分钟左右,意味着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这“生死9分钟”的程序,堪称步步惊心。

  最终,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发回首次“自拍”,向祖国报告平安。

  北斗指路、羲和逐日、“慧眼”探索宇宙奥秘……这些“世界级惊艳”,一篇文章可是说不完。

  我们相信,今后,越来越多的天体上,会出现那一抹“中国红”。

  千年飞天梦圆

  



  中国航天,凭的是什么?

  60余载风雨兼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凭的是什么?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在内弱外患中,挺起民族脊梁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

  他们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他抵得上美国5个师,被软禁5年,用香烟纸发求助信,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他是火箭专家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的诸多“首次”。只有同学百分之一的工资,他依然坚持回国参加建设,因为他心中记着父亲的话:“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却说,自己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这些幕后英雄,如同一颗小小的石子,铺就了中国航天通往辉煌与成功的跑道。

  中国人去看宇宙,要用中国人的方法

  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有哪些?

  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还有就是中国的北斗系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系统创新的道路崎岖坎坷,早期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和遏制。

  北斗一号首颗卫星差点因美国人的频率阻挠而夭折,而与欧洲围绕伽利略系统开展的合作,也因核心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北斗卫星核心部件原子钟的进口也受到遏制和封锁。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下决心搞国产化,不要他的了”。

  从北斗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折射出中国人的创新志气和追求。

  这个红色按钮,20多年无人按下

  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

  为了心中的飞天梦,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手边都有一个红色按钮,觉得自己挺不下去,按下就可以停止训练。然而,自中国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以来,2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按钮。

  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挥舞国旗。

  深邃的太空中,是过硬的本领、无畏的勇气、承载的使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

  航天工程从来都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

  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北京的总装车间。

  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助推中国航天跨越一个又一个科技的高峰。

  “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心声。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让人热血沸腾。

中国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仰望星空,中华民族探索宇宙之旅,如同那枚乳白色火箭的名称——长征。这条路,必然伴随困难,挫折,甚至牺牲。

  在这条路上,唯有理想信仰可以撼乾坤,只有科学精神可以破苍穹。

  你觉得中国航天很牛了?

  



  未来还有更牛的!

  “过去的神话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又将是未来新的神话。”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会写下哪些新的精彩?

  每五年发布一次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是国内外了解中国航天领域政策方针、已有成就和未来规划的重要渠道。

  今年也不例外,2022年1月28日,《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文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航天强国在各个领域均有重要的标志或指标,其中天地往返运输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项。过去五年,我国通过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使中国的航天运载能力跟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研制的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1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苏联研制的能源号运载火箭在上世纪80年代也达到了百吨级运载能力,美国目前还在研制“太空发射系统”和“星舰”等重型运载火箭。

  因此,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直径超过9米的重型运载火箭,将是中国在空间运输领域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重要标志。

  载人航天历来都是最为引人瞩目的航天活动之一。2021年,我国通过实施天和号核心舱发射,以及两次神舟载人飞船和两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完成和正常运营,将是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

  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是从过去追赶先进国家的“跟跑”,到目前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并跑”的过程。尤其是《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重点总结的过去五年,已经有局部领域能够实现“领跑”。

  要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描绘的前景,让我们看到了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具体举措,航天强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不远的地平线上。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走过60余载的中国航天事业,或将再次开启“超级模式”。

  “宇宙级浪漫”未完待续,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编辑 | 徐曼视觉 | 吴海燕策划 | 房淑婧  苏浩军-资料来源-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纪检监察报、解放军报、中国航天报、我们的太空、共青团中央

编辑:王婷婷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