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内涵深刻、思想精深、论述精辟,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述古老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文物保护力度显著增强,文物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仅在2021年,国家层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守护精神根脉我们底气十足。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做到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维持保护原貌,也需要做好合理利用。借助3D打印、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测量、数字资料库等先进科技,就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近年来,通过“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等形式,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已经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更好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植根群众沃土。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植根群众沃土,历史文化将更具生命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近年来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表演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川剧变脸也走进了更多的普通民众。这也再次表明,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将在触摸历史文化遗产魅力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事实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五千年沧桑变幻却始终一脉相承,就与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密切相关。这就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事情,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将越筑越牢。(秦平)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