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山深处 同沐暖阳

2022-03-15 11:31:50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来自广东的教师巫伟杨给望谟五中的学生上课。

  王显运摄

  核心阅读

  依托东西协作,与广东惠州百所学校互派教师交流学习;通过“校校结对”,对县城、乡镇中学进行送教帮扶……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各种举措,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春季学期来临,巫伟杨再次从广东来到贵州。

  在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帮扶后,这名来自广东省惠东县吉隆中学的历史教师,选择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第五中学再续一个学期。“除了教知识,还想为大山里的孩子播下梦想的种子。”巫伟杨说。

  近年来,黔西南州深入实施“教育立州”,依托东西部协作,与广东省惠州市122所学校进行结对帮扶,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州内,发挥名校优势,通过“校校结对”,对县城、乡镇中学进行送教帮扶,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引进来,创新教学模式

  开学第一节历史课,巫伟杨带学生们了解隋朝。

  “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此前与七年级另外两名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上,巫伟杨提出自己的观点,既要讲清史实,又要讲明利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之一。

  经过讨论,巫伟杨和备课组将两首对大运河持不同观点的古诗放入导学案中,供学生讨论。

  “导学案会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做好预习,课堂上以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为主。”以导学案统领课堂,是巫伟杨从吉隆中学带过来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合作探究、随堂测验、总结反思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目标,通过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课后练习来掌握知识点。“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巫伟杨说。

  望谟五中是寄宿制学校,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巫伟杨便多了许多在课外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老师,广东的大城市是什么样的?”“广东为什么简称粤?”……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巫伟杨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班上有个叫罗尚的男孩,身手矫健,能连续做好几个后空翻,布依歌也唱得好听。“你以后可以练体育,也可以练跳舞,练好了一样有前途。”巫伟杨不断鼓励这个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的小男孩。在巫伟杨看来,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此次贵州支教行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飞得更远。”

  走出去,开阔教师眼界

  和巫伟杨一样,在1200多公里外的惠东县吉隆中学,来自望谟五中的语文教师张仕业也开启了新学期的教学。

  对于这名从教不到3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如何驾驭开放式课堂一直困扰着他。来到吉隆中学后,他请教了学校指派的“一带一”指导教师——语文组组长车伟达。

  “首先你要充分相信学生,同时课前要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应对方案,还要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车伟达的指导给了张仕业信心,之后他便逐渐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过去年秋季学期的学习,张仕业逐渐摸索出一些语文教育的新“门道”。在吉隆中学,每个学生都有摘抄本,用来摘抄好词好句和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我们望谟五中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摘抄本,语文教学比较常规。”张仕业说。重视书法训练是吉隆中学的另一特色。“每周二下午,老师会指导学生们练半个小时的书法。”张仕业又想起他在望谟五中的学生,“这边学生写字比望谟五中的学生好看很多。”

  让张仕业印象最深的是吉隆中学的课题研究。“由名师牵头,针对本校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以公开课的形式分享给全校教师。”张仕业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这样的课题研究作为支撑。

  近几年,望谟县按照“高中聚集、初中进城、小学留镇”的思路,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望谟县第五中学就是由6所乡镇中学整合建立起来的新中学。张仕业坦言,这样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到广东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能够看到差距,也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跟岗学习,结对帮扶,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提升,学校在学生管理和教师考核方面也有了更多经验。”望谟五中校长陈龙说。

  据了解,依托“东西部教育协作框架协议”,2021年,黔西南州选派75名教师到惠州跟岗研修,惠州市选派80名教师前来进行教学帮扶,东西部教育协作在黔西南州扎实推进。

  重帮扶,推进教育公平

  “英语作文对县城学生来说是短板,如何提高?”“完形填空应该怎么讲?”

  每次到册亨县民族中学办讲座,兴义市第一中学的英语教师张冲总会被问到这些具体的问题。作为贵州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兴义一中对口帮扶了册亨县的两所高中。“我们定期开展送教帮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张冲介绍,送教时会带着所有学科的老师一起去。“有时候我们要走了,还有老师追过来,问能不能把教案发给他们。”张冲说。

  兴义一中还针对教育比较薄弱的县开设兴册班、册望班、普晴班等,让这些地方的学生也能共享兴义一中的教育资源。

  2018年起开设的兴册班还选调当地9名教师到兴义一中带班跟岗学习。册亨县民族中学的语文教师黄成娇2020年秋季学期来到兴义一中担任兴册班的班主任。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上公开课、听课等方式,黄成娇的专业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我们已为册亨县培养了27名教师,他们回去以后很多都成了本校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兴义一中组织人事科科长王必盛介绍。

  黔西南州通过“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等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编辑:张寒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