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周晶、实习生孙越)“中国传统文化节目近年来接连‘出圈’,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可、喜爱。然而,在进行新的创作时,我还是会有基层编创力量单薄的困扰。文化守正创新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创作力量,如何激励更多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
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广播电视台《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陈佳通过人民网《强国答问》栏目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提问。
让文艺之树壮硕常青,需要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要让青年人敢想敢闯敢试。”王震中认为,建立创作基金可以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充分保障。“对于愿意沉下心来创作的年轻人,不要让他们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王震中补充道,要给青年人留有相当多、相当大的晋升空间,努力改变文艺领域中“利益固化”“资本决定一切”等不良现象。“要让青年人晋升有序,让文艺创作健康发展、欣欣向荣。”
激励文艺创作,也需要对文艺作品进行精准助力。王震中建议,要鼓励和推崇那些具有穿透力、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在评价机制上,对于文艺创作和问世的作品,要重质量,不重数量;重创新,不重低水平重复。在评奖时,要重视网络舆情中的评价,把读者观众的评判与评委会的评判结合起来。”王震中说。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王震中建议,青年文艺工作者要把提升学习阅读能力和艺术修养摆在第一位。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养料,将阅读中的感悟和问题融入生活当中,走向基层、走进民众心灵,使创作引发共鸣。
专题链接:《强国答问》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