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这段话出自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6.7%,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苗族同胞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秀丽的山水、飞鸟、虫、鱼……绘制在衣、裙、佩饰间,融合苗绣工艺的匠心,勾画出隽永优雅的纹路,将民族之美镂刻在方寸之间。
过去一年,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在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它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迎来跨越式发展。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山秀水,化屋村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蜡染、刺绣等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变成现实。
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