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会梅,张家口市崇礼区人。今年48岁的她,从不曾远离故土。看惯了家乡的山水草木,她不舍离开。
“年轻时,村里很多同龄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多,不必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我也曾动摇过。”姚会梅害羞地说,“最终,我还是没有走出去。我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我有些害怕也有些不舍。”
虽说没有特殊技能,但姚会梅却是一个能吃苦,手很巧的妇人。少时可以帮着母亲缝衣做鞋,稍大些便能绣被面枕套。靠着一双巧手,她为家里开源节流。
姚会梅说:“我当时就想,就算不离开家乡,靠着自己的这双手,我也能闯出一片天。”恰在这时,苏绣走近了她的视线。
2007年,姚会梅无意间结识了张家口绣社的刘琴羽老师。看着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绣品,一时间有些失神。“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刺绣。相较与此,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针线活儿根本不值一提。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唯一想法就是‘我要学它’”。
在强烈欲望的促使下,姚会梅开始频繁购买刺绣的相关物品,并跟随绣社其他人学习简单针法。
姚会梅频繁往返于崇礼区与张家口主城区之间,耗费大量精力,对于她而言,是不小的负担。“那时就想,若是干不成,怎么向家里交代。”她有些激动。好在,有家人的支持,爱人的陪伴。“我家那口子说,就是花点儿钱也没啥,权当给我买了衣服首饰。他说得轻松,但我知道这不是小钱。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学出个样儿来。”她接着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儿,和起早贪黑的辛苦劲儿,姚会梅的刺绣水平突飞猛进。从最初只能绣简单的花草,到能够绣复杂的人物,从只能绣巴掌大的画面,顺利完成比报纸还大的作品,从默默无闻,到十里八村远近闻名,她用辛勤的汗水成就了自己的苏绣创业路。现在,她的刺绣被大家称之为姚氏刺绣。
姚氏刺绣造型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既是崇礼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她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刺绣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过样子,画出一个平面图形。然后再将平面图按立体构形进行分解。有了图样后,再扩背子,将刺绣料布、绸缎用面糊浆粘合在打好的背子上,压平,晾干。之后,上样子,按平面图的构图纹样,分别画在分解开的部分样子上。最后才是绣花,即我们常说的刺绣,包括用颜色染出各种底色,和立体物刺绣。刺绣过程中多半用的是齐针、掺针、绷针、蓬针、挑线等针法,线料可用棉线和蚕丝线。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现如今,姚会梅将自己的绣法分为:破线绣、合线绣、掇绣三种。
从最初只能绣简单的挂件,到现在可以顺利绣成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等多种艺术品,姚会梅经历了十四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她先后完成作品400余件。其中大部分她都已经出售。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精巧的绣工,她完成了自己最初对家人的承诺。“虽说累一点儿,但能守家在地挣上钱,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姚会梅拿着刚刚卖了绣品的钱款说。
“苏绣很多地方都有,我的技法和真正的苏绣相比还要很大差距。想要让人们对我的作品感兴趣,就得有自己的东西。我生在崇礼,长在崇礼,对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将这里的山水美景,奥运风采作为我创作的来源,让欣赏我作品的人透过绣品看到张垣美景,这就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姚会梅说,“我还年轻,我会再去苏州进修针法,同时,继续寻找家乡美景入画”。(崔明飞文/李世军摄)
策划:张子文
统筹:王瑾涧
执行:崔明飞 李世军
编辑:吕永清
审核:冀泽民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