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现京西北

影像记录|发现京西北:打卡张家口之独石口长城

2022-11-29 10:16:1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讯   独石口长城位于赤城西北,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是明代长城由西北向东南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万里长城地势最为险要的关隘之一。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元末明初它就以“朔方屏障”驰名天下。

  曹丕业 摄

  朱黎明 摄


  赤城因北出草原,境内多山,优越的天然屏障,成为中原向北的重要防御地带。独石口处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北面就是沽源,西部是张北,东部是丰宁,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由草原进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朝屏障漠北的塞外雄关之一。这里作为塞北防御的最前线,见证了朱棣北征蒙古、瓦剌制造土木之变、皇太极第三次入关、康熙征讨噶尔丹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200多年间,这里战争频繁,边泰之日甚少。明朝重金修边,设置卫、所、堡等驻军机构,屯兵设防,构成了以独石口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独石口长城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东南下,沿黑河与白河的分水岭,经镇安堡、龙门所至后城的马道梁入延庆永宁四海与八达岭段相接,全长460余里。

  独石口明长城,是基本保存完好的石筑长城,高5-7米,上宽1米,下宽4米,长约5公里。在最高峰尚存一座雄伟壮观、轮廓基本完好的砖砌敌楼。其特点是依山而建,就地取材,多为石砌,沿山脊而走,呈环状分布,共有内、外两道长城。外长城约255公里,东起滴水崖堡所管的新宁墩,向北经龙门所、镇安堡、清泉堡直达独石口,向西抵马营再南下经赤城堡、龙门卫入宣化界。从滴水崖的镇南墩起向西经雕鹗、东兴堡、龙门卫(龙关)的六台子是一道内边墙,全长84.5公里,平地而起,多为土筑,是京师出居庸关的第二道防线。

  高凤兰 摄


  独石口长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茂盛,风光无限,形成了春季鸟语花香、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绚丽多彩、冬季银装素裹的独特风景。走在去往独石口长城的路上,蓝天白云、高山草甸、松林梯田,绿树掩映下的小路蜿蜒向前,满眼都是青草葱翠,遍野芳菲。脚踏长城之上,登高而望,群山苍翠、山峦起伏,绵延的长城像巨龙游动于崇山峻岭之上,演绎出磅礴的气势,展示出独特的匠心,雄峙着辽阔的塞外大地。

  独石口长城风格迥异,构筑样式与其它长城截然不同。它没有通道、没有垛口,整个长城横断面成梯形,由一片片的石块堆砌而成,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全靠搭积木一样垒叠而起。整个墙体虽然看起来松散,但也是“严丝合缝”平滑、整齐。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袭却没有坍塌和荒芜,历经战争的洗礼却依旧坚挺数百年,气宇轩昂的气势实在令人震撼!除此之外,独石口长城不像其它长城敌楼林立,它的敌楼较少,唯一一座高大的敌楼就是“独石口楼”,巍然屹立在高山之巅。外观呈方形,高大完整,只有几处残破。石头砌墙灰勾缝,四面无门,出入无楼梯,士兵利用软梯,靠绳索上下,外层包砖的实心高台,所以易守难攻。

  如今赤城境内的长城除独石口城西沟外,还有姚家湾南沟一线比较完好,其余多已坍塌,而敌楼和烽火台还到处可见。

  据史料记载,赤城是拥有中国明长城最长的县城,境内的长城总长度为700华里,而独石口境内的长城就占了三分之二。因此独石口的名气很大,最早出现在《水经注》中,很早以前就有“先有独石口后有张家口”之说。独石口长城,也是张家口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块石垒筑长城。

       站在独石口长城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沧桑、蜿蜒、雄峭的“巨龙”会让人感慨、思绪万千。岁月悠悠,古迹已千疮百孔,历史的回声响彻耳畔。如今战火硝烟散去,行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感慨世事的变迁。那锦绣山川、风霜雨雪、历史古迹,都深深的铭刻于灵魂深处,沉淀着生命的厚重。这些伟大的古代军防建筑已经成为我们后人了解历史的见证。(记者荆智坤)

  策划:张子文

  统筹:魏洁

  执行:曹丕业 荆智坤 王春亮

  设计:贠玉珑

编辑:郑雪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