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奋进的沧州·“十四五”答卷|“双世界遗产”的“名片”越擦越亮

2025-11-11 19:09:32  来源:

  “双世界遗产”的“名片”越擦越亮

  ——沧州文旅融合发展走上快车道

  记者 杨昊文

  游客在南川老街游览。

  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观非遗项目;游大运河畔的园博园特色展园,领略燕赵各地风情;在南川古渡码头乘船夜游运河,赏两岸美景;到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听啾啾鸟鸣……翻开沧州“十四五”画卷,作为“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沧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纽带,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支撑,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引擎,变“文化流量”为“发展增量”,绘就一幅城河共生、文旅共兴的壮阔图景。

  大运河畔绘新景

  一条运河穿城过,满目新景入画来。

  11月6日,在沧州百狮园码头,陆续有游客登上“南川号”游船,泛舟运河,饱览两岸风光,王希鲁闸所、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等景致尽收眼底。自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以来,乘坐“水上公交”体验两岸运河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帆樯如林”的漕运盛景正以文旅新貌重现。

  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遗迹多,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2022年,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通航,13.7公里水道串联起百狮园、清风楼等文化地标。围绕旅游通航,我市积极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建12座旅游码头和6座步行景观桥,对8座现有市政桥梁进行美化优化。

  这是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体现。五年来,我市坚持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文章,聚焦文物修缮、考古勘探、生态修复、创新发展等方面,通过打通运河绿廊、促进城河互动,努力将沧州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运河文化名城。目前,我市已在运河沿线建成5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吴桥县古运河畔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累计创建516个省级美丽乡村;大运河沿线两侧1000米内242个村庄全部达到市级美丽乡村标准;优化沿线产业结构,重点打造运河沿线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南运河2025年成功入选水利部母亲河(湖)复苏行动典型案例。

  行走在大运河堤顶路上,抬眼望去,临水木栈道上休闲的市民与码头边习武的身影相映成趣。古韵新风与悠悠碧水遥相呼应,美不胜收。“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现在能乘船游览,环境更美了。”市民周萍的感慨,道出了沧州人的共同心声。

  运河滔滔,惠风和畅。这条流淌千年的水道,正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脉络,书写着新时代的运河故事。大运河沧州段沿岸308公里堤顶路及绿色生态廊道满目锦绣,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重现三足鼎立风采,百狮园、运河公园成为市民亲水休闲好去处,大运河从“地理空间”正加速向“文化空间”跃升。

  “双遗之城”焕新颜

  造型多样的泥彩塑兔儿爷、喜庆吉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缤纷绚丽的秦淮灯彩……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运河流域沿线8省(市)的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和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其中,以“一船明月过沧州”为主题的沧州非遗保护成果展,生动展示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与“魂”,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在沧州境内流经8个县(市、区),全长216公里。五年来,我市深挖大运河文化资源,统筹沿线176处物质文化遗产和377项非遗资源,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育,实现高水平“活态传承”,精心设计发布了“亲子研学”“美食度假”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南川老街、东光连镇谢家坝、吴桥杂技大世界等重要景点,让游客一饱眼福。

  在我市另一处自然遗产——南大港湿地,更是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线”。记者在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监控室看到,AI识鸟系统正实时监测着珍禽踪迹。

  “今年,湿地迎来超过10万只候鸟中转休憩,不仅数量明显增加,种类也更加丰富,其中包括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白眼潜鸭、苍鹭、白鹭等多种珍稀候鸟。”南大港湿地保护区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日益丰富,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栖息环境。

  据统计,湿地候鸟数量从2019年2万只增长至2024年10万余只,鸟类种类从268种增至272种。完成退养还湿308.8公顷,修复退化湿地277.97公顷,鸟类栖息地改造225.4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

  2024年7月,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加上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沧州成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世界遗产”城市。

  五年来,我市坚持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提升、文化传承发展、文旅深度融合,从运河的人文烟火到湿地的自然野趣,“双世界遗产”实现了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文旅融合促发展

  “品美食、赏非遗、看美景,每次来沧州都有新的发现。”“没想到距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藏着如此多值得深度游玩的内容。”今年10月,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成功举办,让沧州文旅再次成为焦点。仅2025年国庆节期间,吴桥就累计接待游客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94.26%,旅游总花费1.64亿元,同比增长30.16%。同时,南川老街、沧州园博园、南大港湿地等景区客流量也显著增加,“杂技之乡”的金字招牌成为推进文旅融合、拉动市场消费的强动力。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翻开沧州文旅融合“成绩单”,一个个鲜活案例见证着沧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历程:

  ——文化地标焕新彩。园博园将大运河的自然生态风光与园林花卉景观有机融为一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尽展燕赵风情、城市文脉;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运河沿岸8省(市)非遗精华于一体,将运河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其独特文化气息与品位;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将城市的“工业锈带”,打造成了工业博物馆、工业艺术森林、工业非遗记忆馆等,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活态利用。2024年“五一”假期,我市跻身全国最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城市第6名。

  ——文旅消费新场景。南川老街依托运河码头遗址,引入非遗市集、汉服体验、火锅鸡文化节,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获评“河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693.9万人次,同比增长19.4%,旅游总花费507亿元,同比增长9.1%;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沧州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19.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0.7亿元。

  ——特色活动聚人气。从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到“唱起来!大运河——沧州零距离音乐节”,从首届中国大运河旅游欢乐季到重阳·运河鼓书大会,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运河两岸轮番上演。众多外地游客专程来沧,白天游览园博园,夜晚漫步南川老街,对沧州火锅鸡、羊肠汤、驴肉火烧等美食赞不绝口。

  ——科技赋能新体验。在南大港湿地的生态智慧展馆,游客可通过“鸟眼视角”VR装置,观看候鸟迁徙的壮美场景。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元宇宙杂技剧场”,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体验高空飞人的惊险奇趣。

  从武术之乡的江湖豪情,到杂技之乡的惊险奇绝;从运河文脉的千年回响,到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沧州深厚的文化“家底”,攒足了发展旅游经济的“底气”。“十四五”期间,沧州以“运河文化”“武术之乡”“杂技摇篮”“非遗宝库”为底色,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文武双脉”重塑文旅竞争力。

  运河流光溢彩,非遗历久弥新。沧州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以创新发展为墨,向着现代化运河文化名城目标破浪前行。

编辑:荣洁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