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春风,送来了不少热词,“科技成果转化”依然高频出现。今天我们来看接地气版的转化现场。
这里是唐山市路北区,一座“会思考”的工地正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戴着AR眼镜的工人、在空中当安全员的无人机、颜值和实力都在线的机器人……当我们还以为“基建狂魔”是大力出奇迹的时候,这里已经秀起了“数字造楼术”。
这边看,让1089份可视化图审报告提前揪出设计bug;把3年工期压缩进数字世界,有效规避施工调度的不合理问题,靠的都是让图纸“活”起来的BIM大脑。
“BIM技术可以理解为用电脑软件创建的一个三维建筑模型,包含大量数据和信息,不同团队能在同一个模型上协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把控施工成本、协助后期运维。”唐山创智城项目一期技术部部长王紫阳介绍。
那边瞧,埋头对混凝土地面进行抹光作业的机器人,沉默不语却有条不紊;戴上360°全景安全帽的工人,走到哪儿BIM模型就能跟到哪儿,误差超标能自动报警。
还有更酷的,这沉浸式剧场一样的五折幕,真实呈现项目建成后的样子,让荒地变高楼的“魔法生长”全程可视;无人机巡检员每天忙着生成3D进度图,顺手还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看明白没,数字技术指导项目建设,这是给工地装上了“智慧芯”。这个预计今年年底完工的唐山创智城项目,就像一座立体的数字创新实验室——这里浇筑的每一方混凝土,都藏着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基因。
文案:徐倩
拍摄:李冠橦 徐云楠
剪辑:徐倩
出镜:徐倩
海报:徐倩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