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麦收人,又被叫作机械麦客,他们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不仅提高了麦收的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农民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他们也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做出了贡献。
闫腾飞(左)和荣宁(右)在收割机前。
恰逢麦收时节,记者在永年区刘汉乡刘备村,采访了一对儿来自河南安阳的麦收夫妻——闫腾飞和荣宁。
子承父业麦收人
闫腾飞,37岁,早些年,他跟着父亲一起跑麦收,用他的话讲,是给父亲打配合,沿着许昌、安阳、邯郸、保定这条线路由南向北赶麦收。现在父亲60岁跑不动了,把这活儿交给了他。他带着妻子荣宁一起跑,目前夫妻二人已经干了八九年的时间。
“以前南到过湖北,北到过唐山和内蒙古,现在基本上是许昌、安阳、邯郸、保定这条线路,必须有人给带队,负责安排线路,再联络当地的介绍人,由当地介绍人安排具体的农户及收割地块。”他说。
经了解,他这次来邯郸永年,是一位成安县农机手介绍的。前些天他们都在许昌收割小麦,彼此认识之后,性格脾气相投,建立了信任,就跟着来到永年再收割一茬小麦,接下来也要继续往北走,正好顺路。
开收割机必须搭配一名副手,司机负责收割机作业、检修、保养,副手负责具体作业时的丈量土地面积、结账、生活日常打杂等。如果用外人,就要涉及开工资,所以现在都是用家里人,有父子的、有兄弟的,大多是夫妻一起出来。
“比如,躲避麦田里的障碍物,倒车、转向时对四周情况的观察都需要有人配合指挥,其实也挺操心的。就像打仗的狙击手必须配备一名观察员一样,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安全作业、精准作业,安全精准了,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相当于挣到钱了。”闫腾飞饶有兴趣地讲。
麦收是个技术活儿
闫腾飞说:“以前家里还有一台用了4年的旧收割机,这次带过来一台今年刚贷款买的机器,是雷沃GR80,像雷沃、谷王、东方红等都基本上是收割机的一线产品。这台机器原价22万多元,因为国家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化设备,所以去除3万多元的补贴,最后价格19万元不到。”
每次出门之前,他就已经做好机器的维护保养,带上各种备件、易损件,比如皮带、链条、轴承。另外,就是去加油站加柴油,由于柴油机会排出污染气体氮氧化合物,为了环保规定还必须加尿素液,不然不让上路,尿素液能降低这种污染,这些都得算是出门麦收成本的一部分。
另外,还要检查是否携带R本驾驶证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给开出的跨区作业证。路途远的话,夫妻俩就待在收割机驾驶室里,让拖车拉着收割机在路上走,从邯郸到保定,找拖车运送路费也要一千二三百元,有的时候还不止这个价格。
“在以前过黄河大桥还要收费,现在国家政策支持,一路上通过桥、洞、高速收费站都免费。有时候距离比较近,为了省运费,我们就自己开着收割机在路上走,收割机最大速度是40迈,实际在路上也就是35迈,直着朝前开没问题,但是在拐弯儿的时候,新手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发生甩尾的情况。”他说。
就在前些天,他在许昌收麦过程中,粉碎机零部件坏了,这种新出的机型在市场上配件不太好找,找了好几个农机门市还是配不上,最后只能找个差不多的先凑合着用,同时让销售方给厂家联系邮寄配件。碰到这样的事情,他觉得能不耽误机器下地干活,就算相当不错了。
这一路之上,也有让闫腾飞暖心的事儿:“有一年去许昌收玉米,大概是10月份,我自己开着机器在路上,大晚上11点,轮胎没气了,正好运气也不错,走不远看到个补胎的店还开着门,补胎师傅很细心,不但给补好,还在内胎外胎之间给多垫了一层胶皮,最后才收了100元费用,挺让人暖心的。”
下地收割的时候,他一般先让媳妇儿用测亩仪测量整个地块的面积,然后检查地块里是否有各种障碍物,该绕着走就绕着走,大体上是从外围按照“回”字形收割,最后到地块中心,这样机器不用调头,也节省各项成本。
“像我的这台机器,本身自带的储粮仓可以容纳3000斤,满载了之后,把粮食卸在农户的运粮车上,我再回来继续收割。另外,农户们也对我们很好。”他说,“这次来刘备村种粮大户武松这里,他对我们非常客气,食宿都给我们安排好了,天气比较热,还给买了雪糕降温,真的很感动。往常在路上都是领队负责我们的食宿,但要每亩抽成大概5元,有时候我们也用自己带的帐篷,在僻静处过夜。”
夫妻携手走四方
“一路上,我们两口子也常常吵架拌嘴,有时候机器坏了,需要个懂机器、有力气、能帮上手的人。这时候干着急,很多活儿等着要干,错过那几天就少了很多收入,我俩就开始拌嘴。不过后来想了想,收麦的时候,自己在驾驶室还有个空调,人家在地里指挥打配合,被大太阳晒着,也心疼她,所以人家吵几句就吵几句,我也就不吭声了。”闫腾飞说。
荣宁是安阳人,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笑起来很灿烂的那种。他们家里还有15岁的儿子和9岁的小女儿,目前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着。
每年夫妻二人外出赶麦收,一去就是一个月左右,在外测量地块、指挥配合、收支账目,以及沿途一路上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荣宁的事儿。
麦收忙的那几天,他们早上起来吃个饭,通常一直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中间顶多喝点水,有时候甚至忙到凌晨两点钟才吃晚饭,然后抓紧睡觉,因为还有第二天的活儿。
荣宁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已经成家。“有次我弟弟给弟妹说,‘大姐和姐夫常年在外奔波不容易,爸妈毕竟岁数也大了,家里有个啥事的,我们多帮着照顾一下。’其实弟妹他们都挺心疼我这个大姐的……”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荣宁掉了眼泪。
“15岁的儿子也很懂事,我跟腾飞在家的时候,儿子还会把我们换下来的衣服拿到洗衣机里去洗,洗完了再一件一件地晾起来,没想到一瞬间孩子就长大了……”荣宁说完又笑了。
每年麦收结束,到秋收中间这段时间,他们夫妻俩还会跑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去打零工,大工小工都做,有时候一天能有个三四百元的收入,带回家里补贴家用。问起荣宁对未来有啥期待,她说:“希望父母身体硬朗,儿女孝顺懂事,将来能有个好点的工作,我就放心了。”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胡浩亮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