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发布会,张家口市副市长、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出席发布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统筹推进冬奥筹办生态环境建设
刘海峰介绍说,按照国际惯例,无论赛事举办地的气象状况怎么样,都需要通过人工造雪让雪道符合竞技比赛场地的技术规范要求。据可查询的记录,普莱西德湖、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等冬奥会也是大量采用了人造雪,其中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人造雪占比达到90%。不久前,我们在张家口举办的2021/2022相约北京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中,云顶场馆的赛道人工造雪量占比达到60%。从赛后的复盘情况看,竞赛期间的雪道品质也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普遍肯定和赞誉。
为了进一步做好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雪务保障,张家口赛区未雨绸缪、多措并举,及早启动了造雪准备工作,通过收集地表径流、雪融水等举措,实现了造雪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主要体现在保水、蓄水和节水三个方面:围绕保水,我们统筹推进冬奥筹办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行动,崇礼区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筹备之初的52.38%增长到现在的71.53%,特别是现在的赛事核心区,已经达到了81.02%。应该说,有效涵养了水源。围绕蓄水,针对张家口赛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地表径流水比较丰沛的实际,我们在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建成了11个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以及小景观湖,总蓄水量达到了53万立方米,这些措施也为造雪提供了有力的用水支撑。
围绕节水,两个场馆群采用了高效的节水智能化造雪系统和造雪装备,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动态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用这种设备设施和智能化系统,节水率达到了20%左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采取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完全能够满足冬奥会各个场馆造雪用水的需求。
让冬奥红利可持续惠及更多人
刘海峰介绍,冬奥筹办确实给我们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
生活环境方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相继通车,市政设施、城乡面貌也得到了全面升级,崇礼应该说实现了华丽转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
生活水平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崇礼目前每五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从事和冰雪相关的工作,超过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了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端上了“雪饭碗”,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再就是精神层面,冬奥之城崇礼的外向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越来越强,自发建设美丽家乡、主动奉献服务冬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让冬奥红利可持续惠及更多的人,也是我们一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下一步,坚决把冬奥的热度保持下去。
一是主动谋划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市委、市政府已经把2022年确定为奥运经济的推进年,计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影响力的会展论坛活动,努力把崇礼打造成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会议会展中心。目前,“三场一村”已经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全年谋划举办了30多场赛事和展演活动;太子城冰雪小镇也与北京的相关机构签订了会议会展合作意向;年内还将举办“冰雪之弧”崇礼峰会等高端论坛。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等新业态,努力把奥运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
二是大力提升冰雪运动的带动效应。持续发挥好冬奥城市的引领作用,我们在全力筹办好张家口第四届冰雪运动会等赛会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一批国内高水平赛事,以赛事活动来聚拢资源、汇聚人气。同时加快完善冰雪运动发展体系,促进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确保整个雪季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200万以上。
三是积极培育富民增收的新业态。坚持体育牵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努力创建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运动休闲、研学团建、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载体。今年重点实施休闲消费载体提升工程,积极引入一批连锁商店、特色餐厅,大力推广奥运特许商品和冬奥美食崇礼菜单,加快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确保群众有收入、能就业、能致富,让端在手里的“雪饭碗”永远不会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