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男,汉族,1981年7月生,群众,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公益助残志愿者。多次荣获“扶贫攻坚”爱心传递者、残障儿童康复事业贡献者、阳光艺术团助残先锋、公E时代爱心救援会优秀助学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先天性双腿重度残疾人,他十八年如一日,拖着残缺的双腿一直行走在助残、助学的道路上,身体力行为残疾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着给别人撑伞;因为自己受过冻,所以总想着给别人温暖,王钢就是这样的人。天生残疾的他,却拥有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十八年如一日投身公益,成了众多残疾人心中的“小太阳”。
现年43岁的王钢天生重度肢体残疾,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后,才能靠助行器勉强行走。“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最清楚残疾人有多苦,他们生活中苦,心里更苦……”18年前,25岁的王钢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我要做公益!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其他人,能帮一个就帮一个。”从此后,只要听说有残疾人遇到了困难,王钢就主动上门去慰问、探望,听说有贫困学生,他就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去资助。而这些常人轻易可以做到的事,对于他来说,却是无比艰难:助行器上不了楼,他只能凭着臂力使劲攀着扶手,一节一节爬上楼;上门探望时经常被误会,敲不开门,他便一次次地在门外反复解释;为了筹集善款,他自学了视频剪辑技术,在网上接订单赚钱,经常剪辑视频熬到深夜……就这样,他帮助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在附近一带变得小有名气。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残疾人的困难并不是现实中的,而是心理上的,他们消极、自卑、不愿融入社会,更不敢面对未知的将来。于是,王钢开始侧重去开导、鼓励他们。为此,他从网络、书本上学习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不同的人群开出不同的“方子”。王钢的开导总是能从残疾人的角度考虑,话语朴素,却最打动人心,很快便赢得了许多残疾人的信赖。
小张因车祸导致残疾,外出找工作四处碰壁,多番打击下,患上了抑郁症。王钢听说了这件事,他随着残联、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去看望小张。看着小张低落沮丧的神情,王钢拉着小张的手说:“谁说你是废人了?你看我这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回头哥教你视频剪辑,在家就能挣钱,咱也能好好生活啊。”之后,王钢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鼓励小张,在他春风化雨般的鼓励下,小张渐渐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困难大学生小王想要见见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默默支持他学业的捐款者。两人见面后,王钢并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充满关切的眼睛看着小王。他递给小王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新学期的学费。他说:“你的坚强和努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我的帮助能让你走得更远。”这份简短而真诚的言语,让小王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没想到,资助自己的竟然是位重度残疾人。小张激动得说不出完整的话语,只能捂着嘴哽咽“哥,谢谢您!希望您,永远平安......”王钢安慰道:“你别哭,哥天天过得可充实可开心了。资助你那会儿你还是个小学生,现在都考上大学了,哥真为你高兴。你到了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 争取成为栋梁之才回报社会和国家!”
慢慢地更多的残疾人会主动向他倾诉生活苦楚,喜欢听他讲励志的故事,遇到困难还会习惯性地向他求助。“钢子,我太难了……”“钢子,你说这事儿咋闹……”每天王钢的手机铃声总是响个不停,有时一天就能接到十几个倾诉、求助的电话。18年下来,接受过王钢鼓励帮助的人数已经多到记不清,但王钢肯定地告诉记者:“上万了”,那一刻他的神情无比自豪。
如今的王钢依然前行在公益的道路上,坚持探望鼓励残疾人,有时间便在社区做志愿工作,还成了社区“家长课堂”的一名讲师。“别的知识我讲不来,但我有颗强大的心,不怕挫折,所以我就给家长们讲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孩子的逆商。”王钢笑着说:“我的力量很微弱,就如萤火之光, 但我想用自己这微弱的力量帮助别人,用快乐感染别人,只要能让这些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就不枉我来这人世走一遭。”43岁生日当天,宣化区志愿服务联合会、钟楼东社区工作人员陪着王钢来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一起为他庆祝生日,给他送上满满的祝福。在这些人里有因做公益而结识的朋友,有他鼓励帮助过的残疾人,还有曾受过他资助的贫困学生……那一刻,王钢觉得:“这辈子值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