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张北草原,风车阵列随风转动,将清洁能源汇入电网;市区街道上,氢能源公交车平稳穿梭,尾气排放为零;产业园区内,氢冶金车间里钢水奔流,告别了传统燃煤的浓烟……
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此后连续两年,张家口在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经验。今年10月,在苏州举办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我市作为发起成员城市,加入“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张家口这座曾以工业和资源开发为标签的城市,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绿色转型革命。
从“风光赋能”到“绿电强市”
在张家口坝上,蕴藏着储量巨大、分布广泛的“风光”资源。一望无际的光伏阵列和高大风机交相辉映,默默见证着我市清洁能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悄悄记录着我市绿色电力突破性进展。
张家口坚持把能源结构调整作为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体化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系列建设成果列入国务院《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张家口发展新型能源,迈出了绿色低碳转型新步伐。
通过规模化开发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我市引进华能、大唐等电源开发企业130余家,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4251.6万千瓦,达到张家口全市电力装机总量(4822.6万千瓦)的88.2%,风光开发总规模保持全国地级市前列。
通过大容量储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了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路径,建成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有效解决“弃风”“弃光”难题。尚义14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预计2026年全容量并网,建成后年发电量15.4亿度。
通过智能化输送助力区域绿色转型。全市建成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其中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每年为北京市输送绿电140亿度,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连接张北地区和雄安新区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累计输送绿电超700亿度,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照亮雄安的夜。
通过多场景应用促进多元节能降碳。统筹推动绿电在制氢、大数据中心、清洁供暖等领域应用,建成国内第一个风电制氢示范项目,推广电供暖面积1800多万平方米。实施了恒源——合盈数据、明阳——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等一批算电融合项目,年可为数据中心供应绿电6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88万吨。
从“高碳依赖”到“新质引领”
低碳先行,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场绿色革命的实践序曲。
产业转型是碳达峰的关键支撑,我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坚决去产能、主动调结构、加快转方式,让传统产业“减碳”、主导产业“增绿”、未来产业“创新”。
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有限公司氢冶金示范工程车间,全球首条120万吨氢冶金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这个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钢企,将800万吨钢铁产能全部关停,建设高端材料制造基地,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前炼钢铁靠烧煤,现在用氢气作还原剂,吨钢碳排放降低60%以上。”车间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一期投产后,每天能生产高品质钢坯3000多吨,既环保又高效,为钢铁行业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我市累计压减生铁产能261万吨、粗钢240万吨、煤炭2200万吨,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等1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核铀业等12家企业跻身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数字经济、汽车制造、冰雪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含绿量”持续提升。48个数据中心项目投运,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省第一,6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沃尔沃电动汽车等75家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环节实现100%绿电供应;依托冬奥场馆后续利用,建成2家冰雪产业园,落地112个冰雪项目,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未来产业布局同步提速,氢能产业培育引进31家企业,建成7个制氢项目,日产能达22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低空经济领域组建“5G+低空经济实验室”,建成华北唯一特色低空飞行服务站,开通全国首条跨省“低空+冰雪”文旅专线,开创了绿色出行新场景。
从“环境治理”到“碳汇增值”
生态保护是碳达峰的重要保障,手握“天蓝地绿”生态底牌的张家口,正以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减排降碳方面,全市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协同治理,累计完成农村“双代”改造37.28万户,年替代燃煤4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4.5万吨。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38.7%,成为北方地区唯一连续6年进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前20的城市。“以前冬天烧煤取暖又呛又脏,现在用电暖气温度稳定,村里空气越来越清新,山上的树也越来越绿。”桥西区东窑子镇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变化。
固碳能力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累计营造林1726万亩,治理退化草原280万亩,创建2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8个国家湿地公园;2025年1—8月,完成营造林64.53万亩、退化草原治理36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63.45%和144%。同时,累计关闭退出矿山454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碳汇市场化探索迈出坚实步伐,试点开发省级碳汇项目,以官厅林场固碳产品为交易标的,已完成5笔交易,累计交易量3100吨,交易金额约18.24万元,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从“政策推动”到“自觉行动”
绿色转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市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构建全民参与的低碳行动新格局。
在绿色交通方面,牵头建设河北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成7座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216辆,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其中44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安全运行超5700万公里,使我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运行最稳定的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应用城市之一。
绿色建筑领域成果丰硕,建成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规模化住宅小区,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并率先编印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导则,为全省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借鉴。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所有场馆100%使用绿电,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相关经验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双碳典型案例。
全民低碳行动广泛开展,全市建成全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体系,积极推进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创建,“人人减碳、人人节约、人人呵护碧水蓝天”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实践证明,绿色低碳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转型的“引擎”。在张家口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见证了一个城市在绿色低碳道路上坚定不移的步伐,以及在创新探索中展现的蓬勃生命力。 ( 刘源 郑媛媛)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