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续简单,流程快!”“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专为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分期付,分期还,期限长!”……精准围猎大学生的校园贷曾让不少人着了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们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类似的消费警示不是第一次发出,但细品其中的字眼,还是有些变化。在信用消费成为社会正常现象并作为经济重要推动力之一的背景下,现在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和借贷需求应当被正视。不论是满足创业需要,还是用于消费支出,抑或拓展人脉关系,校园贷的确为不少一时“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但是,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近年来,一些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象牙塔”里,创出各种新词来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诸如“毕业贷”“颜值贷”“培训贷”,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本质上都是不良校园贷,而这些新词背后的“韭菜”,却是一个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大学生乃至一个个背负重担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面对校园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树立正确观念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花钱一时爽,花过费思量。试问,利滚利导致欠债跟背负着大山似的,还能安心学习?碰上催债的“社会人”,又是威胁广发短信通知父母亲朋,又是堵宿舍堵教室门,那日子还能过吗?当成长的脚步被“青春债”绊倒,想要爬起来可就困难多了。
指望莘莘学子独自躲过那些精心设置的陷阱,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大力整治校园贷。比如,2021年,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下一步,还要继续坚持强监管的思路,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等方面入手,合力堵上“偏”门。
当然,开好“正门”也必不可少。信用消费并不等于过度消费,其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消费信用,是可持续的还款能力。除此之外,金融渠道是否正规、风险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也是重要考量。比如,可以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消费特点,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大力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合理需求,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