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张家口健康

秋冬交替 谨防鼻炎发作

2024-10-30 09:26:0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赵玉晓

  患者李女士,今年53岁,反复打喷嚏、流鼻涕。该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就诊当地西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等药物,初用有效,后效不显,建议中医治疗。患者来到市第一医院就诊时,喷嚏连连,流清涕,闭塞、鼻痒,眼红、易流泪,无头痛、发热,予以患者针刺治疗取印堂、鼻通、迎香、合谷等穴,隔日一次,第1次治疗上述症状缓解,针至5次症状基本消失。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昼夜温差增大,鼻炎发病率增高,喷嚏、鼻涕、鼻痒、鼻塞是常见症状,男女、老幼均可发病,虽然此病不致命,但明显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了情感及社会负担。因此,鼻炎的治疗及预防尤为重要。

  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慢性和过敏性几种。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慢性鼻炎包括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为鼻粘膜和黏膜下的慢性炎性疾病,可由急性鼻炎日久不愈迁延而来,或由灰尘或化学物质长期刺激而致。过敏性鼻炎又名“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多种特异性致敏原引起的鼻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急性鼻炎隶属于中医学的“伤风”、“感冒”范畴,常由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或风热上犯、肺失清肃,邪毒上聚鼻窍而发。慢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窒”、“鼻槁”范围,多由肺脾气虚、邪滞鼻窍或邪毒久留、气滞血瘀、阻塞鼻窍而成。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围,因肺气虚寒、鼻窍不利;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肾气亏虚、温煦失职;肺经伏热、上范鼻窍而成。明《景岳全书.鼻鼽》“鼻涕多者,多由于火,肺热甚则鼻涕出”,又金元《素问玄机原病式》“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奇效良方》“鼻塞与痒者,热客阳明胃经,鼻鼽者,热客太阴肺经”。中医诸多经脉循行至鼻,如督脉、手足阳明经等。其病位为脏腑、经络同病,病性为本虚标实,也就是脏腑虚损,风、寒、痰、湿、热、瘀等停滞。

  急性鼻炎以鼻塞、流涕、喷嚏、嗅觉减退为主要症状;慢性单纯性鼻炎以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昼轻夜重、多涕,常为粘液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涕少,为黏脓性,不易排出,伴头胀痛,精神不振,可有邻近器官(中耳、鼻窦、咽、喉)受累的症状,嗅觉明显减退,萎缩性鼻炎,处鼻塞外,常伴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障碍、鼻臭等。过敏性鼻炎呈发作性鼻痒,流鼻涕、打喷嚏,可有其它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

  中医治疗鼻炎,急可治标,减轻症状;缓可治本,改善体质,减少发作。针刺治疗是中医诸多外治法中治疗鼻炎的有效手段。风邪外袭者疏风解表、宣通鼻窍;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化瘀通窍;气滞血瘀者补肺、健脾、益肾。以鼻部穴位及手阳明穴位为主:迎香、鼻通、印堂、合谷等。根据辨证分型适当加减穴位行个体化治疗。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祛邪气,使经气输布;调治脏腑使气血生化有源,上荣鼻窍。

  中医常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预防调摄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少鼻炎症状发生,需注意以下方面: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饮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适当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避免用手挖鼻孔等坏习惯,容易损伤鼻腔黏膜,会增加感染、鼻出血等风险。

  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食易消化且富有营养之品,多饮热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户外运动,特别是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间段,外出时佩戴口罩和太阳镜,防治花粉进入呼吸道和眼部;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家中尽量减少地毯和绒布类家具,保持房间的通风和干燥。定期清洗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的滤网,防止霉菌滋生。家中有宠物的家庭,定期为宠物清洁身体,减少宠物皮屑的脱,防止过敏原集聚。

  如何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自我按摩:揉迎香100次、揉鼻通穴100次、擦鼻翼100次、开天门100次、揉风池100次,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

  规律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曹晓燕 屈海洋)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