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逐年增多,因此,要进一步普及全民听力健康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和预防能力,有效减少、控制听力残疾的发生。
关爱听力健康“定期筛查”有助护耳
“我儿子快一周岁了,最近发现他经常不自觉地抓耳朵。 虽然家里人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我还是想问问这种表现正常吗? ”一位患儿家属问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表示,孩子经常抓耳朵的问题可大可小,儿童如果存在听力问题,临床上确实可能表现出类似症状, 比如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 或有耳痒、耳鸣、耳流脓等症状,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建议尽快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听力。 “目前国内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至6岁,其中6、12、24和36个月龄为重点。 ”栗晓东提醒,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做听力筛查,这对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
据介绍,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耳的主要功能是听觉(耳蜗-感受声波)和平衡(半规管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刺激) 的感觉器官,耳廓对于美观也起着作用。 耳廓收集声波,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入中耳的鼓膜, 鼓膜产生振动,并通过锤骨、砧骨、蹬骨组成的听骨链传导放大,将振动传到内耳,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刺激内耳毛细胞的感觉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耳蜗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如果听觉通路上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可引起耳聋。
导致耳聋的因素很多, 常见的有先天性因素、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 感染炎症、 肿瘤、外伤、老年性聋以及特发性突聋等,只有明确了导致耳聋的常见原因,才可能针对病因做好防护。
爱耳方法得当“知晓病因”有助预防
“关注听力健康,预防是关键。 ”医生提醒大家要注意从遗传、 用药、环境等方面呵护好耳朵健康。
遗传性耳聋在出生听力缺陷中所占比例可达60%。耳聋基因检查范围是,不明原因的耳聋人群;病情需要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人群;家族中有不明原因或明确遗传性聋的听力正常人群,要检测是否为缺陷基因的携带者;已生育一耳聋后代,做产前聋病基因诊断之前;耳聋患者在结婚或生育前。
加强耳毒性药物的使用管理, 指导医生正确、 规范地使用药物,减少药物性聋的发生。 栗晓东表示,耳毒性药物是指那些有可能造成前庭神经、耳蜗神经损伤或内耳结构性损伤的药物,导致暂时或永久的听力下降和耳鸣,伴耳聋或伴有前庭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等的一类药物。
环境噪声也是导致耳聋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噪声,论暴露在一次短暂的强脉冲噪声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暴露都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重点在加强相关人员的噪声性聋知识的宣教, 提高噪声防范认识,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法规,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适及时就医“详述症状”有助诊断
“如果出现耳聋耳鸣等症状时患者不重视,任由其恶化,就会造成严重的听力损伤。 ”医生提醒,当耳部出现不适时,如听力下降、耳部疼痛、耳鸣、耳闷、眩晕、耳流脓性分泌物、 新生物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专科就诊。 他表示,在耳聋耳鸣的治疗上,首先要做到及时,治疗效果越早越好。 当发生长时间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听力障碍时应选择第一时间就诊,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从而对身体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患者就诊时应简要和有重点地描述耳部的症状, 如耳部不适症状、发生的时间、就诊前都做了哪些检查和治疗;耳部疼痛之前是否乘坐飞机、感冒或有外伤史,疼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是否合并耳流脓及血性分泌物等;听力下降是否突发或渐进性的,是否伴有耳鸣和眩晕,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是否接触强噪声或噪声环境工作,是否使用耳毒性药物;耳鸣的持续时间、性质和音调,是否与脉搏频率同步等,是否失眠、是否有焦虑或抑郁病史;如外耳道流分泌物的量、性状是脓性还是血性、是否有异味,是否有面瘫、发热、头疼、是否已停止流脓以及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眩晕是否为旋转性, 有无颈椎病史,是否与头部变动有关,外伤否, 心血管病史等;耳部或耳周出现包块的时间,生长速度,是否有血性分泌物及疼痛等。
就诊时,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主诉做出最初步的判断,因此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疾病症状很重要。 如果之前进行过检查和治疗,最好把既往就诊的资料如听力、耳镜图和CT 片等原始资料都带上,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进行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记者 曹晓燕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