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复活’封存的记忆 聆听文明的回声”考古纪实系列报道之青铜时代①

2022-09-14 17:02:50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当文明的长风浩浩荡荡吹过夏商与西周的时代,经历了风云巨变的张家口开启了新的一页。生产方式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也变了,一度沉寂的张垣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开始热闹起来。

  边疆苦寒的燕、四战之地的赵,以及淹没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背后、长达200多年历史的代国,孕育了塞外河山勇武任侠、慷慨悲歌之风,他们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也一步步确立了自身独特的人文气质。

  从春秋到战国的500多年里,张家口这片土地上究竟生活过哪些民族?他们经历了什么?创造过怎样灿烂的文化?最终又走向何方?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还原那段列强争雄、问鼎塞外的记忆。所有的故事,还要从一把青铜短剑讲起……

  青铜兽首

  20世纪50年代,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两次来张家口进行文物调查,在张北、蔚县、怀来、宣化、赤城、崇礼等多县区征集到的一批具有北方农牧民族风格的青铜短剑。可是谁都不知道这些短剑是怎么被找到的。挖出来的?传下来的?实在无解。

  惊鸿一瞥北辛堡

  1963年秋天,怀来县北辛堡村的乡亲们在忙完地里的活之后,准备挖几眼土窖用来储存土豆。他们选中村后一处土质较好的坡地,计划在这里挖窖,可谁也没想到,当土窖挖到距地表3米多深的时候,下面干活的村民突然发现土里居然露出几个浑身斑驳绿锈的铜器。“挖山药窖挖出古物了”,不胫而走的消息不仅传遍了全村,也引起村干部的高度重视。

  第二天一早,村干部把情况报到县里,同时把出土的青铜器送到县文化馆保管。闻讯赶来的省考古人员看到这几件铜器后大吃一惊,原来这批青铜器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青铜礼器,不仅个个花纹铸造精美,铸工制作精细,而且体型硕大,十分罕见。于是,当时的河北省文化局立即派出精兵强将赶赴怀来县组织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在挖出铜器的土窖附近一共勘探出2座墓葬。1号墓长13.5米,宽4米;2号墓长7米,宽近4米。这在以往发现的战国墓中属于大型墓葬,表明墓主人的地位可能比较高。

  白庙墓出土的绿松石项链

  历经半个多月的清理,两座墓共出土了青铜礼器、青铜车马器、兵器和人身上佩戴的饰品一百多件,其中鼎、豆、壶、鉴等高等级的燕国青铜重器达七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口第一次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的古代墓葬,它的发现,让人们既有幸通过实物窥见到了战国时期的张家口,也首次在张家口获取了科学可信的考古资料,它引起了史学和考古学有关专家的目光。

  经过鉴定,两座墓的年代都属于战国中期,墓葬的主人当是两位身份显赫、握有重权的贵族。出土文物中还有2件青铜短剑,这个发现让文物专家们一下子想起了十多年前征集到的那些青铜短剑。

  白庙墓出土的青铜短剑

  青铜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中原文化风格与北方文化风格差别很大。中原文化的青铜剑不仅比较长,而且剑柄是圆柱形的,因为还要饰以木质,所以圆柱形的青铜柄上没有花纹。北方文化的青铜剑相对短,剑柄是扁的,没有木质,代之以青铜铸的动物花纹,这也是农牧民族的典型风格。

  已有的发现说明,张家口的青铜短剑都是北方文化风格,而且分布区域很广,究竟是什么人在此生活?会是游牧民族吗?

  要想找到答案,仅凭这两座墓远远不够。可是北辛堡墓发掘之后,青铜短剑像是和人们捉迷藏一样,又一次消失不见。

  更多的青铜短剑在哪里?

  意外惊喜在白庙

  今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化学者陶宗冶老师为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978年秋,我还是宣化庞家堡的龙烟铁矿的工人,有一天我和另外3个同事到附近白庙村玩,在一条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里,发现了几段露出来的白骨。那时候年轻,都好奇,我胆子大,尝试着拔了一根,没想到拔出来的白骨上有一段居然是绿色的,这下好奇心收不住了,我们用水果刀顺着骨头往里挖,最后,挖到了一把浑身绿锈的青铜短剑,青铜带钩,还发现了一件红褐色的陶罐。”

  “回来之后,我越想越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条件不好,找不到文物类书籍,我去邮局买、订,几乎想尽了办法。终于在其中一本上发现了一张和自己发现的带钩差不多的图片。这一下,我明白这个发现有价值。于是把挖出的东西拍了照片,寄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第二年5月,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队长刘观民,专家刘晋祥等人的带领下来到白庙村。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考古发掘,怎么开探方、怎么拉线、怎么清理。整整一个多月,当时还让我参与清理了一座墓。”

  “白庙墓群挖了一个多月,成果非常丰硕。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时考古发掘墓群的情景历历在目,刘观民老师手把手教我认识东西的情景终生难忘。我的考古生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979年5月社科院考古所刘观民、刘晋祥老师在白庙发掘工地

  白庙墓群共清理出100多座土坑墓,有的墓在棺椁之上放置牛羊狗一类的头骨和肢骨。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各种形态的青铜器,其中各种形态的青铜装饰品所占比重最多,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的形象。出土的青铜短剑全是北方体系,剑柄剑首装饰动物花纹,也有青铜环首刀、青铜弹簧状耳环、青铜动物饰牌和夹砂或泥质的陶罐,它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使用北方青铜短剑的人群的形象。

  收获之余谜团现

  从1963年到1979年,时隔16年,张家口再次出土北方青铜短剑,而且这次为数不少。那么白庙墓群和北辛堡墓是同一时期吗?考古人员迫不及待研究起来。可是这一对比,发现了新的谜团——

  首先,北辛堡墓出土的燕国青铜礼器在白庙墓群里并没有找到,而白庙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各种形态的青铜动物饰牌在北辛堡墓中又很少见。没有礼器,说明白庙墓群的主人社会地位不如北辛堡墓葬的主人高,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白庙墓群的主人才更多的保留了北方农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其次,白庙墓群和北辛堡墓都有用牛、马、羊、狗的头骨或四肢殉葬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墓葬中并未发现,表明这是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相同的丧葬习俗,证明两地的墓主人极可能属于同一个族群的人。

  白庙墓随葬的动物骨骼

  那么他们会是同一时期的人吗?从随葬陶质品来看,白庙墓群的年代要早于北辛堡。如果说北辛堡墓年代属战国中期,那白庙墓群的年代大约处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至此,可以推知,至少春秋晚期的时候,北方青铜短剑在张家口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而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战国中期。这一历史过程中,使用者既有当地百姓,也有后来的权贵。

  那么,所谓的“同一个族群的人们”又是些什么人呢?在中国历史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游牧民族名称中,能找到他们的存在吗?这种短剑的时代跨度仅此为止吗?它有没有可能持续更久?为什么同为青铜剑,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别巨大?

  谜团纷扰,如何解开?精彩下期,敬请关注。(陶宗冶  王宸胤)

编辑:郑雪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