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文化历史

【浅读张家口】陶宗冶‖宣化发现罕见“人祭”遗迹 (随笔)

2022-04-25 09:23:43  来源:

   

宣化发现罕见“人祭”遗迹

 ○ 陶宗冶

 微信图片_20220425092439.jpg  

  盖楼房发现人骨

  1999年4月下旬,初春的天气虽然还有些寒冷,但宣化区各个基建工地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几处楼座相继开工。一天,宣化区文保所所长刘海文和往常一样,带着所里的干部和专业人员到各工地进行常规的文物勘探,这天他们去的是区农行家属楼工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是这次常规的文物勘探,却解开了一个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秘密。

  宣化区农行家属楼位于宣府路,属于宣化的中心地带。刘海文来到工地后,首先按照考古勘探的要求在楼基范围内隔距钻探,结果除了一些灰坑(古代的垃圾坑)外,没有发现其它有价值的线索。但考古不是挖宝,考古是运用科学的操作手段获取古代历史信息的一门科学,自有一套完善的发掘手段,所以虽然没有重要发现,清理工作还是要有条不紊的进行。当刘海文他们清理到距地表近3米深已接近生土层时,地表渐渐显现出一条略有弯曲的堆积坑痕迹,清理掉坑内覆盖的杂土,一个白色的人头骨显露出来,随着清理的推进,头骨越来越多,密密麻麻一个接着一个排满了整个坑底,最后一数竟达55个之多。这种现象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面对累累白骨,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异,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小箭镞揭示年代

  为一次考古发现作出的科学的结论,首先需要对发现本身和涉及的相关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分析的越客观、运用的证据越充分,结论才能越接近历史真实。而所有分析中最关键、最先决的无疑是年代的确定。

  农行家属楼楼基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圆形灰坑,从灰坑清理出的瓷片、陶片看。其中既有战国时期的夹蚌粉红陶片,也有汉代的泥质灰陶片,甚至还有明清时期的瓷片,显然这里是一处年代跨度大,后来又被严重扰乱的地层。就在大家为头骨坑的年代寻找线索的时候,有人发现55颗头骨中有一个上面嵌着一枚青铜箭镞。

  这颗编号29的头骨保存完整,颜色白中泛褐,在头骨太阳穴下方可清晰看见一枚青铜箭镞的尾部,箭首已深深插入后脑。由于长时间在地下埋藏,箭镞的绿锈已将枕骨周围染成一片翠绿色,从外露的箭尾和用手探摸箭镞得知,这是一枚三棱有铤形青铜箭镞。

  三棱有铤形的青铜箭镞在以往的考古中多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上世纪7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承德的几座春秋晚期墓中就发现过相同的箭镞。1986年宣化县文物普查时,也在一座被毁的战国早期墓中发现过一片嵌着三棱青铜箭镞的人骨残片。说明这类型的青铜箭镞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冷兵器中使用比较普遍,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兵器。再者,这里灰坑出土的陶片里也有战国时期的,证明战国时期这儿就已有人类活动,这和青铜箭镞年代也相近。从更大的空间看,近些年宣化区文保所曾发现清理过几百座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墓葬。如此庞大数量的墓葬表明,宣化在春秋晚期以后无疑是一处人口密集的城邦。

  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发生如此规模的杀戮事件是有可能的,不管这种杀戮是战争还是其它缘故。所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都使人确信:坑里头骨的埋藏年代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是杀俘还是人祭?

  从坑里排满头骨的情况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两个:一是被杀的俘虏;二是古代的人祭。

  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记载并不鲜见,比如发生在战国晚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赵军40万,至今在当年的战场山西晋城地区还保留着赵军累累的白骨。但仔细查阅考古资料发现,古代杀俘留下的遗迹往往都是头骨和身躯乱葬在一起,很少发现将头骨和身躯分开埋葬的,而分开埋葬的又大多是举行人祭留下的。再者,这里有的头骨完整,有的只有头骨而缺失下颌,说明当时埋入坑中的人有些是被肢解后再放入的,因此,这种现象更像是人祭的遗迹。

  人祭是古代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是当时社会一种骇人心目的带有巫术和宗教色彩的行为。人祭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到了商周以后更加普遍,大到战争、祈雨盼丰收,小到一个贵族死亡或建一座房子都要杀人祭祀。其中出师大捷后举行的“献俘礼”,就是拿敌方首领或重要将士的人头对自己的祖先进行告祭。这种仪式在商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都有记载。《逸周书.世俘》中就记载:商代末年,周武王灭商后举行隆重的“献俘礼”,仪式上周人用箭将俘获的敌人射杀,然后砍下头颅告祭祖先。这和宣化头骨坑极其相似。人祭现象直到汉代用人俑代替真人以后才渐渐减少直至消失。

  综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宣化农行家属楼工地发现的这处头骨坑应当就是人祭的遗迹,而且很可能是当时某次“献俘礼”仪式留下的。这在全国极其罕见。


  2000年多年前的金戈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从诸侯割据逐渐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观察,张家口春秋时期的主体文化属 “代国文化”。代国是北方地区一个叫狄的少数民族创立的国家,所以出土器物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进入战国以后,张家口的古文化又以燕赵“中原文化”为主,原有的“代国文化”大幅减少直至消失。考古证实:春秋战国时期张家口地区“中原文化”接替“代国文化”的起始时间,就发生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史记》记载,公元前457年,新上任的赵国国君赵襄子用计谋杀死了邻国代国的国君,随后出兵灭亡了代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襄子灭代”。公元前457年处于春秋战国之交,时间上与宣化人祭坑的年代相符。另外,在宣化已发现的几百座春秋战国墓中,所出的器物大多也属于“中原文化”,属于“代国文化”的器物很少,墓葬的年代也都在春秋晚期以后,它显然与“赵襄子灭代”后随着政权的接替,“中原文化”大举进入张家口地区有关。据此判断,宣化人祭坑当是“赵襄子灭代”过程中某一次战斗后举行“献俘礼” 留下的遗迹。

  我们可以想象:2000多年前的一天,一方打了胜仗的军队押解着战斗中俘获的敌方首领和将士,来到洋河北岸新建的城邦举行隆重的“献俘礼”,庆祝战斗的胜利。仪式上,他们在祭司或首领的带领下,载歌载舞祭颂祖先,向祖先献上被杀的敌人首级,祈盼祖先保佑他们百战百胜,所向无敌。仪式结束后,献祭的首级被埋入地下,也封存了历史对它的记忆。

  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座位于洋河北岸的小小城邦,历经金戈铁马和岁月的风雨,承载着无数的文化宝藏和历史之谜,最终从长城脚下的一座军事城堡走向今天名扬塞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就是宣化。



微信图片_20220421150138.jpg

编辑:冀泽民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