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怀安县

文化 | 寻访“千年古村落”石坡底历史悠久的戏楼

2021-08-11 09:42:37  来源:怀安文化旅游

  石坡底位于左卫城东南22公里,十里沙河东岸。按《怀安县志》记载,该村在明末清初(1644年左右)建村,初称石坡堡,后改称今名。其实,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了,据上岁数的老人们说,村西北有战国时期的遗址,村东北的井梁坡上有战国时期的驿站,村西还有辽代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所以,这个村的历史应该比较久远。

  村中的戏台为县文物古迹。据《张家口历史文化·独特的古戏楼》一书中记载:“怀安县石坡底村的戏楼为唐朝建明朝修,由于戏楼建筑已于早年拆毁而难以考证。”唐朝时建的戏楼拆毁了吗?村里的郑德玉老人说:“没有。这就是唐朝时修建的戏台,和龙王庙一齐建的,是龙王庙的庙台。因为在明朝、清朝和民国年间都进行过维修,所以就保存下来了。”再看戏楼的建筑规模,确实不大,有点小巧玲珑。从此可以看出,这是明代以前建造的。若是清代以后修建的戏台 ,规模都比较大,可满足唱整本大戏的需要。

  戏台东西宽7米,南北深8米,台高1.5米,台基用石头干砌。上部立柱高4米,台前4根露明柱,将台面分割成3部分,中间主台面宽4米,两面侧台宽各1.5米。前台深5米,后台深3米。台顶南北向两根挑梁,支撑着东西向7檩7替,双层出檐,檩、柱、椽全都是松木的。

  台顶的样式是前卷棚,后硬山,四出水,此种戏楼十分少见。

  有人曾说,口外陀罗庙的戏台和他们村的戏台一模一样,很可能是出自一个老师傅的手。梁架的卯榫做得严丝合缝,结构性很强,墙都塌了,架子还不倒。

  该戏楼为后硬山接前卷棚顶式建筑,后硬山部分做后台,前卷棚部分做成开放式三面观舞台。这一形制的戏楼,是在勾连戏楼前卷棚顶的前檐递出翼角,形成三面出水,加上后檐就成为四面出水。前卷棚是两根挑梁上置童柱,上又架设两根短梁,前边日益递减,上边更短,形成坡状。后硬山是三角形支架,后檐出水顺畅。

  戏楼前后勾连搭接自然,屋顶线条轮廓优美舒展。两歇山翼角如飞鸟振翅,极为俏丽。后台硬山的两个山花尖上,饰以菱形砖雕图案,四周是水波纹状,里边是一个花盆,从中伸出由藕茎相连的三朵荷花,分布到对称的三个不同方位,充分占据空间;中间又逸出一朵荷花,形成立体感。

  整个图案形态繁缛复杂,雕工精湛细腻,显示了匠作者高超的技艺。

  硬山脊的两头和卷棚的四个角都饰以狮、虎、猴子等鸱吻,四面的出檐都镶有“猫头”滴水(瓦当)。檐柱漆成大红色,阑额及挑檐檩、枋均饰以彩绘,色彩艳丽,绘工精美。前檐额枋雀替也用木板雕以各种图案。过去,戏楼西面有路,很宽敞。后来人们建房取土,挖到了戏楼底,才形成了现在的悬崖局面。

  除了历史悠久的戏楼,石坡底村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山坡上的窑洞层层叠叠,鳞次栉比,

  

  夕阳西下,幢幢窑洞、条条街道都已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

  袅袅炊烟升起,像是一幅绝美的山水风情画。

  村落中的遗迹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等着每一个人前去探寻。

编辑:李雅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