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这句赤城人口中的老话,印证着赤城与北京一衣带水的深厚情源。
赤城县地处燕山山脉,位于北京西北部,“首都两区”建设第一线,与北京山同脉、水同源、气相通、地相连,是护卫北京的天然屏障和重要水源基地。作为环京生态县,近年来,赤城县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携手筹办举办冬奥会、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大机遇,围绕“首都两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主动融入北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致力建成首都生态屏障示范带、环京协同发展示范县、国家旅居康养度假示范区,做好转型、承接、生态三篇文章,阔步走在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宋锦丰 通讯员 庞树辉
万亩林海 构筑首都生态屏障示范带
时值金秋,四面环山的马营乡羊坊村,山间层峦叠嶂。放眼望去,满山新栽的云杉和油松,将山坡分割成一张巨大的棋盘。
今年5月,羊坊村开始画地拉线,挖坑植绿。“八六四”大坑,一亩地74个,“宽三乘三”,以便之后苗木有较高成活率;8月初土地开始施肥,8月9日开始栽种,共计1470亩。“咱们苗木来的不容易,运输都是拉到马路边,骡子再驮到山上,我们就像保护小孩似的,轻拿轻放。从县乡各级领导,到我们村民,大家目标都一致,就是让苗木成活率达到85%往上,让绿色永驻羊坊村。”马营乡二十七标段施工队长尤桂军介绍。
这一标段人工造林工作只是赤城县植树造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环京县区之一,赤城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有序扩展生态空间,2016-2020年累计投资16.9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16.41万亩,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面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57%,林木绿化率达61%。实施水土保持治理282平方公里;落实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6.14亿元,落地“三水共治”项目45个。有序退出矿山74座,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12处;集中建设延崇高速绿色廊道,一体推进乡村治理、“三化”造林、山体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示范样板。
清风荡林梢,林动深似海。万亩林海,无不彰显着赤城县改善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能力和决心。未来,赤城县将以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围绕“五大绿色体系”建设要求,到2025年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新增造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全力构筑首都生态屏障。
京赤协作 共建环京协同发展示范县
“这些茄子、西红柿苗别看外观普通,却是有十足的科技含量,是国内最优质的新品种。”在赤城县样田乡北京市援建的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内的蔬菜大棚里,技术员正在抓紧对各类优质蔬菜进行育苗。赤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广明介绍,2019-2020年赤城县申请海淀区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762万元,在样田乡建设了集现代农业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的京赤科技示范园,目前已经有50项北京科委的农业品种和技术正在赤城县18个农业产业园区推广。
走进样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物联网控制中心”,“物联网”显示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大棚里种植的农作物长势情况。“不管专家在哪里,只要有网络信号,打开手机物联网就可以实现‘专家到地头’面对面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接诉即办,让农业生产无技术困扰。”张广明介绍说。
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最先进成果———科技扶贫物联网,它将全县18个扶贫产业园区纳入物联网管理平台,实时将生产区图像及温湿度等相关参数传送到物联网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上,将科技专家团队与农业园区、市场末端紧密对接,实现了对园区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目前,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内示范种植了番茄、茄子、黄瓜、豆角、草莓等11大类96个果蔬优良品种。赤城县种植、养殖业实现了分散经营向科技带动、规模经营的华丽转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6万亩。
守望相助奔小康。从2016年起,北京、赤城两地便踏上了携手共富的征程。五年来,赤城县共计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财政资金24071.72万元,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119个,引进东部地区落地企业14家,落地企业共带动贫困人口5093人。5年来,扶贫协作模式遍地开花,一个个感人的互助故事纷纷上演,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环京协同发展的远景正在赤城县焕发出无限生机。
依托生态 打造国家旅居康养度假示范区
“这一项目是赤城县‘空心村’治理改革创新试点,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还把这里建设成为集养生养老、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在赤城县赤城镇浩门岭旧村,清新雅致的“铭悦乡居”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该民宿负责人周文超告诉记者,目前这里已发展成为京北乡村旅游度假“网红打卡地”。
围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战略部署,赤城县依托“环京、邻奥、沿坝”区位优势,立足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充分发掘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租赁”模式,以打造“国家旅居康养度假示范区”为重点,将不少村闲置的院落利用起来,积极构建“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民宿+”经济新业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入市场”的路径,推出了一批高品质全域全季旅游品牌,打造民宿产业集群。目前,以海坨山谷、云上人家艺术风情谷、铭悦乡居小镇项目为代表的10多个民宿项目已建成或投入运营,昔日小山村变成了集艺术创作、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民宿等为一体的文化田园综合体。
位于北京延庆和赤城大海陀乡交界处的海坨山谷是赤城县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成功范例。该项目通过引进北京奥伦达公司,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集智慧农业、山地运动、山野观光为一体,以原生山谷地貌打造休闲旅居度假目的地,游客接待量每年达30余万人次。同时项目辐射周围18公里辖区内的6个行政村,带动周边百余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未来,赤城县将紧抓“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发展契机,以“14421”思路总体布局,致力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主轴线”。即突出京礼高速这“一条主轴”;培育建成“关外第一泉”、四十里丹霞、黑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冰山梁第四纪冰川地质公园4个AAAAA级景区;打造黑龙山国际森林康养、新雪国冰雪度假、龙关冰雪运动、海陀小镇4个特色小镇;在大海陀高速口建设占地1500亩的体育运动公园,在炮梁利用废弃矿区建设山地运动、极限运动和汽车运动公园;利用赤城独特的乡村资源,重点打造100个民宿村,持续放大“山、水、林、泉”优势,真正把赤城县打造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县域新闻速递
厚植生态新优势
记者 宋锦丰 通讯员 庞树辉
“十四五”期间,赤城县将严格落实“首都两区”规划及实施方案要求,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强化污染防治。完善大气污染网格化防治体系,突出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实施云州水库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程,扩大潮白河上游生态横向补偿范围,推动污水处理提标扩容;严格落实禁牧措施,推动流域畜牧业规范发展,强化沿河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治理,力争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使蓝天常在、碧水常流。
健全生态功能。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95平方公里以上;强化城镇、工业节水措施,推广应用中水回用技术,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806万立方米。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加快与坝上地区共建京北防护林体系,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扩大河道综合治理范围,打造更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流域景观。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矿山企业整合重组,深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矿山综合治理路径,实施一批矿山生态修复+新能源开发、风光+大数据等示范工程,确保全县绿色矿山占比达到100%;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节约型节能型社会,推动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科学高效管控。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决守住生态安全边界。常态化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零容忍”打击环境违法。建立国家级公益林分类保护和适度经营机制,完善全县碳排放源数据库,推进森林、草原碳汇能力建设,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赤城贡献。
打造高质量水环境
记者 宋锦丰 通讯员 王满龙 黄雅琦
在推进“首都两区”建设进程中,赤城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路子”的指示精神,坚持以水为媒,争当“首都两区”建设排头兵,着力建好保障首都生态坚强可靠的桥头堡。
赤城全县有河道31条、总长783公里,占张家口市河道数量的1/6,境内黑、白、红三条河流全部汇入北京密云水库,占密云水库来水量的53%,是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在国家“首都两区”建设规划提出的生态保护伞型格局中,赤城是第一道伞屏的关键地段和前沿阵地,肩负着保障首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
依据建设规划,赤城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优质工程服务“首都两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共计投资7.2亿元,完成水土保持治理282平方公里,河道治理36公里,水源工程190处,节水灌溉工程160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2万亩,谋划储备水利项目16个。完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京津风沙源治理、山水林田湖、河道治理、节水农业、县城污水处理厂技改等一大批保水、蓄水、节水、净水项目,使全县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同时,积极支持海陀小镇、新雪国等企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资源论证、申报办理取水许可证,推动绿水青山优势逐步变为金山银山的强势。
该县还全面落实河长制护好河湖水。设立河长336名,选聘河湖巡查员1621名,通过优化县级河长设置,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河长履职,规范河湖巡查员管理,构建起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全流域包干的河湖管理责任体系,确保了入京水质的稳定达标和持续提升。强化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通过“压、节、净、蓄、管、护”等多种形式,推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县地下水取水总量由2015年的3340万方降至2020年的2274万方,年均递减213.2万方,2018到2020年连续三年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出境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扎实开展河湖“四乱”清理,完成了36家废弃砂场集中整治,水源涵养能力和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筑牢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全面完成了137处河湖“四乱”问题整改工作,共清理垃圾1.9万方,渣土弃砂24.4万方,拆除违建4100平米,促进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的实现。
造林19万亩助力冬奥会筹办
记者 宋锦丰 通讯员 王秀敏 范云柯 张丽娟
深秋,赤城县马营乡羊坊村被群山笼罩在一片绿网之中,树苗横纵交错,满眼皆是新植的云杉和油松。这里是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2020年度人工造林项目第二十七标段,总面积1417亩,总种植数10.5万棵。近年来,赤城县紧紧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推动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工程赤城片区造林工作,全力为首都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马营乡二十七标段人工造林工作是赤城县植树造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等大型项目的推进,赤城县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显得越发重要。
围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作为发展奥运经济、建成“首都两区”、促进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重要抓手,赤城县积极贯彻落实《河北省张家口市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实施方案》,总计划完成:营造林19万亩,造林工程遍布县域17个乡镇,其中,规划造林、补植补造、退化林修复等各项人工造林工程达8.5万亩,分三个批次实施,2019年度完成4.6万亩,2020年度计划完成7.624万亩,2021年度完成余下6.776万亩,共投资3.4亿元。
据悉,自2019年起,赤城县就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科学有序开展工作,统筹推进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等项目建设,构建立体复合森林系统。树木成林了,环境变好了,首都生态屏障功能逐年显现,“绿色底蕴”更加浓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