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 > 张家口文学

【文艺评论】酒香也怕巷子深

2021-09-02 11:07:1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王宸胤

  上个月,我“拔草”了一对 耳饰——银亮的细链下坠着一 个银丝编织而成的镂空花球, 底部还有烧蓝工艺。 我带着这 对新耳坠参加活动, 很多女士 好奇地问我这是什么品牌? 是 不是铂金材质? 当我告诉她们 这是采用“花丝镶嵌”非遗工艺 制作而成的、材质是纯银时,她 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惊讶与羡 慕。论名气,它远不如商场里的 各种金饰品牌, 但是它本身蕴 含的文化价值, 是其最有品牌 力量的根本保证,因为,它来自 于古老的历史。我很自豪,因为 我把“文化”戴在了身上。 我也 很遗憾, 因为能有如此机会的 人,目前仍是少数。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随 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 度的加大和宣传的普及,人们 对“非遗”不再陌生,但是为什 么“非遗”仍不能在我们的生 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会放风 筝的人很多,但放手工风筝的 人很少;买个葫芦回家摆着的 人很多,但是葫芦上有烙画的 就少多了。 花丝镶嵌工艺在大 多数人的概念里还停留在“普 通人消费不起的贵重摆件”, 知道它还能作为百姓消费得 起的胸针、耳坠、戒指的人少 之又少。

  这是因为“非遗”产品都 很贵吗? 还真不一定。 从几百 元一个的手工风筝或一对花 丝镶嵌耳坠,到几十元一个的 热门游戏造型的面塑,我想以 目前的人均收入,还是能有为 数不少的群体消费得起。 真正 困扰大多数人的是:这东西在 哪里能买到?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非 遗传承人虽然有自己的工作 室,但是为了省钱,多设在自 己家里,这就难怪很多人找不 到。 而他们制作的产品也多为 参展的工艺品,在“走向市场” 这个环节,多数传承人有想法 没办法,有心无力的困在了原 地。 少数传承人虽然艰难地迈 出了第一步,但是推向市场的 产品,无商标、无品牌、更无 LOGO。

  老话说 “酒香不怕巷子 深”, 但是改革开放的市场大 潮下,这句话早就过时了。 非 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从遥远的 历史深处一直走向未来,必然 要经过市场大潮的洗礼。 这当 中需要传承人主动走向市场、 对接市场, 强化销售意识、品 牌意识、宣传意识,也需要有 市场推广经验的专业人士走 近传承人, 为他们搭设平台、 打通销售壁垒,帮助非遗文化 以商品的形式见人、 见物、见 生活,成为市场大潮的一份子 和日常消费的一份子。 如此, 非遗传承方能持久,非遗保护 才能见效,文化也能以最通俗 的形式深入人心。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