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回眸《八一风暴》 传承红色经典”系列报道之三
中国的一部好戏
专家学者谈《八一风暴》的深远意义

2021-09-02 10:54:2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郝莹玉

  在张家口国际会展中心上演的《八一风暴》剧照。张小飞摄

  2017年8月25日, 晋剧现代戏《八一风暴》应邀进京,公演于北京剧院。这是张家口的《八一风暴》继1963年3月、7月和1977年1月之后的第四次进京,只不过,它已经由京剧华丽转身为晋剧。同样的剧目,不同的剧种,引起了不亚于当年的轰动。

  在8月31日上午,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 《八一风暴》进京演出座谈会,十余位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与会,从不同角度谈《八一风暴》的创作及启示,以及进一步发展张家口戏曲艺术的积极意义及深远影响。

  2017年8月25日,贺捷生女士(左)与剧中杜震山的扮演者张文河合影。

  用半个世纪追随

  《八一风暴》 在2017年8月30日北京演出的观众席上,有一位特殊的观众,她就是剧中杜震山的原型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女士。当演出结束时,贺捷生女士走上舞台,激动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对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重现 《八一风暴》的辉煌历史表示感谢。

  “看过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在北京剧院的演出,对这个院团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前辈在过去漫长岁月中的坚守和传承,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美,他们初心不改,用半个世纪追随一场风暴,太了不起了。”贺捷生女士说,他们用自己挚爱的戏曲艺术,在58年前,把话剧 《八一风暴》改编为同名京剧,58年后,又把当年的京剧移植改编为同名晋剧,作为与这段历史和这个戏有着深厚情缘的人,自己既有幸成为当年京剧版 《八一风暴》的特邀观众,又有幸成为今日晋剧版《八一风暴》的特邀观众。

  1976年贺捷生女士第一次在张家口看这出戏,刚满41岁;2017年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听着舞台上高亢、激昂、如火如荼,但却多少有些陌生的唱腔,我强烈感到了一种薪火相传的力量。”贺捷生女士说,看完演出,自己像当年看完京剧一样,完全被激烈冲突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震撼了,泪水夺眶而出。

  “2017年,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决定,将京剧《八一风暴》移植改编为晋剧,我和杨少光、赵伟生、吴比应邀担任艺术顾问。”张家口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董汝河说,几位顾问参与了前期策划筹备与后期打磨加工的工作。应该说,这时大家已经从当年师辈精神的继承者转换成为传递者。

  艺术地反映历史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对《八一风暴》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就红色题材戏曲作品的创作演出进行了深入探讨。

  河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作家孙德民认为,《八一风暴》是一出艺术地反映历史的好戏。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多年来所有的创作题材,都是挖掘本地域的历史,把发生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原创,并打造成艺术名片。他们还注重保存和积累本地文化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非常难得。

  “这是一出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剧中塑造的主要人员,充满革命情怀和革命信念,作品中贯穿了党指挥枪的建军思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薛若琳谈起观感时说。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姜志涛表示,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严肃、认真地创排了这部在党史、军史上应该大书特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历史事件的戏,特别有现实意义。《八一风暴》突出了党的领导,突出党领导下的南昌起义,让观众看到了时代的痕迹。

  “这出戏以领导人物为原型,塑造了方大来、杜震山等群像,很有精气神。该剧的许多细节合情合理,反映了真实的八一南昌起义。”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姚欣说,剧中还选用了北伐时期的音乐元素融入晋剧音乐,很好烘托了当时大革命时期的氛围。

  2017年《八一风暴》剧照。张小飞 摄

  经典剧目永传颂

  《八一风暴》讲述了南昌起义军在党的领导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紧要关头,毅然举行起义,向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英雄壮举,塑造了以方大来、杜震山等英雄为代表的起义军英雄群体形象。

  “50多年前, 我看过张家口京剧团的《八一风暴》,今天再看晋剧《八一风暴》,我觉得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很有战略眼光。《八一风暴》是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戏,也是中国的一部好戏,应该作为保留剧目传承下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罗松说。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黄维钧表示,剧中以方大来的核心唱段、人物的矛盾冲突来表现革命,声情并茂,处理得非常好。“鸿门宴”这场戏,正、反派人物描写得很好,很合理。

  “对于《八一风暴》的故事和情节大家都非常熟悉,耳熟能详。时隔这么多年,现场的观众还是这么喜欢,很不容易。作品敢于大胆运用程式,戏曲化程度很高,说明用传统程式表现现代人物,观众是可以接受的。”青年评论家郑荣健说。

  毋庸置疑,优秀剧目《八一风暴》曾经有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晋剧《八一风暴》是对本地优秀剧目的传承,是活的戏曲博物馆,也是张家口的艺术名片。

   记者手记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郝莹玉

  “熟悉的革命历史歌曲旋律,雄伟的铁军将士雕塑形象,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惧流血牺牲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的形象以满满的正能量再现舞台……”

  张家口戏曲艺术院从1959年把话剧《八一风暴》改编为同名京剧,演遍大江南北;到2017年移植改编为晋剧《八一风暴》,再次进京演出。58年来,方华涛、关玉峰、陈利华、陈文远、李鹤鸣、白科华、董汝河、赵伟生等张家口的新老艺术家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对讴歌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八一南昌起义情有独钟。

  当年,河北省戏剧家协会还在北京召开了《八一风暴》进京演出座谈会,专家、学者们对《八一风暴》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就红色题材戏曲作品的创作演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八一风暴》也提出了很有价值、很中肯和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八一风暴》中杜震山人物原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女士,她与《八一风暴》有着特殊的缘分和特殊的感情。1977年1月,贺捷生女士冒着尚未退尽的春寒,应邀来到张家口,给重返舞台的京剧《八一风暴》助力;2017年8月,贺捷生女士以82岁的高龄,坐在剧场里看戏,上台与演员交谈、合影,前后跨越了40年的岁月,这一幕,无不让人动容。

  多年来,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这是该院团的文化自信。他们以58年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脉相承地追随、诠释和弘扬这场红色风暴,院团很多艺术家都从当年师辈精神的继承者转换成为传递者,其可歌可泣的思想境界,可赞可叹的艺术追求,让人充满敬意。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