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堡俗称堡子里,位于桥西区中部,是张家口市区的“根”。
堡子里城堡北以万里长城为屏障,西傍赐儿山,东临大清河,可谓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历时五百多年,形成气势雄浑,巍巍壮观的规模。
堡子里,明代属京师宣府镇,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口堡。城高三丈二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张家口”。成化十六年(1480年)又展筑关厢,高二丈,方五里。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明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万历九年(1581年)堡子里加修城堞和阙楼。堡子里是长城防线宣府镇的要塞,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成为雄冠北疆的边塞城堡,享有“武城”之称。有诗赞曰:“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
堡子里城堡构造坚固,四角建戍楼各一,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有暸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堡内有中营署、守备署,常年驻扎着为数不少的军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武城。由此可以看出张家口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何其久远。建堡之 初,堡内的大多建筑为官衙、官邸、豪商私宅、宗教场所占有。后来,依附于城堡的寺庙、民居、街市才陆续建成,堡东的武城街即因靠近武城而命名,这是全国惟一一条以武城命名的街市,它是边关重镇商文化和武文化的结节。据《万全县志》载,武城街车密人稠,是本埠商业中心。约乾隆年间,该街北口曾树立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武城烟景”四个大字。
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与蒙古鞑靼俺答汗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朝廷下诏,准许张家口边外每年举行一次“茶马互市”。从此,张家口堡的功能也相应由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张家口堡也由“武城”向“商城”发展。清朝末年,张家口堡的经贸发展迅速。特别是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堡子里建筑了数以百计的深宅大院。这些四合院多建于明清两代,规模宏大,至今大部保存完好。四合院在建筑、规模、样式上都鲜明地体现出“礼制”及等级差别,老百姓所住的四合院正面不得超过三间,不准建歇山式、重檐式、绘画、彩红门窗等华贵状;富房人家相反,则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筑大都雅致,结构精巧。形式上坐北朝南,均为正方形,在排列上,大多为正房5间、7间;东西附室各5间;南房3间,门内有彩壁,院内用青砖辅地,并建有花池。大型的四合院皆沿一条轴线排列起来,形成连环院。堡子里四合院所特有的古朴、幽静,配之以精美的浮雕、红柱、彩廊、绿窗,既是塞外山城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也是其昔日繁华的生动写照。
堡子里长街短巷,古建林立,折射出张家口厚重的历史沧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鼓楼
鼓楼(文昌阁)是堡子里的中心,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礅台式单体建筑,与玉皇阁均在堡子里中轴线上。楼分两层,由礅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呈四角状,底层留四门,四门通衢。礅台东南、西南角各有一石质基座,一边置钟,一边置鼓。遥想当年,那晨钟暮鼓向世人宣示着堡子里无尽的繁华。
古刹玉皇阁
古刹玉皇阁是堡子里的至高点,坐落于堡子里北城墙上,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已有420余年的历史,也属礅台式单体建筑。它以建筑高大,殿宇构造精巧,人物雕刻细致并称玉皇阁三绝。
千佛大寺
千佛大寺,又称大佛寺、佛教寺、大寺庙,建堡之前就已存在。历经了金、元、明、清四个朝代,距今已八百多年,大约是堡子里最早的庙。寺庙坐北朝南,寺门三座,旁有两个小配门,院内两侧有钟鼓楼二楼,寺庙分两进院。关岳庙位于千佛寺北边,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最初称关帝庙。民国元年(1912年)定制崇祀岳忠武王与关帝合祀,改称关岳庙。关岳庙现主体完好,尤其是重修时所立两通双龙首石碑,双龙造型生动,碑文字迹工整,且保护完整。
另外,堡城东北还有奶奶庙、孔庙,堡城西南有真武庙、城隍庙,现都已成民居。环堡四周北有财神庙、火神庙、东岳庙、弥勒寺,西有清真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清真寺,这座寺院建于清雍正年间,寺内庄严肃穆,迎面是雄浑壮观的大殿,大殿后面是小而雅致的望月楼。清真寺的建筑融西域和中原地区风格为一体,显得十分抢眼。
堡子里初建曾设有几种官署,分别是玉皇阁下西边的理事署,东边的协标署,紧靠文昌阁西北的中营署,鼓楼西尽头的户部署,堡城东南角的守备署。后来,万全县治所迁至堡子里,县衙就是今天的东门大街21号。
堡子里的古建筑还有很多。
抡才书院
抡才书院,光绪四年(1878年)由察哈尔都统穆图善(满族人),万全知县尹开先邀集满汉绅商捐资而建。书院坐北朝南,院内有房50多间,院内主体建筑为正堂,堂内供奉着孔子牌位。大门外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两通石碑,碑文均为楷书。碑文叙述了书院曾盛极一时、远近闻名的历史。
定将军府
定将军府,坐落于堡子里鼓楼西街。这座府第门楼高大,建筑精致,门外蹲立一对石狮,极显威严与豪奢。这里是满清贵族定安的府第,定安年轻时曾因随清将曾格林沁征讨捻军,而升为一品顶戴。后到关外为皇家训练八旗子弟,成为朝廷之栋梁,煊赫一时。据传说,定安在一次战斗中丢掉了脑袋,尸体入葬时朝廷赐金头一颗,埋在永丰堡对面南山坡上。
安仁里
说到堡子里的建筑就不能不提到安仁里,它是东门大街通向鼓楼西街的一条小巷。清代,安仁里一号曾是堡子里的一家妓院,因其建筑独特幽雅,在当时众多妓院中可谓独树一帜;安仁里三号则是清末民初一家外国洋行,它建筑精美,是中西合璧的楼阁式建筑。另外,鼓楼西4号,鼓楼东23号,二道巷1号、2号,几处院落的建筑均是西洋、东洋与中国明清合璧的风格,都是当年驻张家口洋行的旧址。
堡子里是钱庄及票号经营的集中区
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前,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2家,堡子里棋盘街设有中国银行、欲源生钱庄,欲源永钱庄、复兴成银号;鼓楼西街设有中国交通银行;鼓楼东街也先后开设过宏盛票号、裕兴票号;锦泉兴巷集股开设的恒北票号;书院巷集股开设的宝丰裕票号;东门大街集股开设的永胜票号。票号和钱庄是张库大道的产物,当时他们控制着张家口的金融业,而且还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俄蒙经济。
堡子里的历史和其独具特色的风貌,再次证明了张家口曾是中国北方军事、经济、政治重镇,而蒙汉交界的地理位置又成就了张家口商埠文化、军事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共生的特点。
[!--empirenews.page--]
上堡又称来远堡,又叫市圈,是一座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城堡,是明清时的边贸重镇。
来远堡位于我市桥西区北部,大境门内侧。
明隆庆四年穴1570年雪,在首辅高拱、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明朝廷最终采纳了宣大总督王崇古的建议,与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协议,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宣府、大同等地设立互市场所。
宣府的互市场所就设在张家口堡外,东西太平山之间,也就是来远堡这块地方,当时名为张家口市城,也叫市圈,四周围以土城墙,有讲市台等建筑。万历七年到九年穴1579年—1581年雪担任过宣府巡抚的张佳胤有《登张家口市台》诗,宣府巡按汤兆京在自己的诗序中写道:“万历乙巳春穴1605年雪登张家口市城,城介两山中,河流,绝壁下跨之,梁以东抵壁穴。”但是城池还很简陋,“来市,即率我吏士商民裹粮北向而遇……市罢各散去”。穴明·汪道亨《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雪等到万历四十一年穴1613年雪,汪道亨任宣府巡抚时,已经是“仅北面危垣半壁”。
隆庆议和顺应历史潮流,使蒙汉之间化干戈为玉帛,40多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据记载,当时张家口马市收购的马匹每年就达1.8万匹,为大同马市的近两倍。
汪道亨上任后,巡阅边塞,来到张家口,看到互市之地地处东西太平山之间,地势十分险要,遂感慨“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选”“环而视之”,只见峡谷中仅“北面危垣半壁”,“敌可来,我亦可往,其险固与敌共也”。于是上书建议在旧城垣的基础上修筑堡城,以巩固边防。得准后,当年七月着手规划、筹措,九月完成土工。此次工程除建关城外,还在堡东面修筑了横跨清水河的三孔水闸,以防河流漫漶。工程于次年十月竣工,汪道亨亲自命名“来远堡”,并写下《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其事。
来远堡周长二里十三步,城墙高三丈五尺,下以条石为基。环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楼。堡开北、西两门,西门叫“永顺门”。堡内建有公署二处,营房300间,祠庙二座,八角亭一座,还建有供管理官员办公的抚赏厅、供守御人员嘹望的观市厅、司税房等。街巷道路,井然有序。
来远堡建成后,使已经延续数十年的蒙汉贸易更为规范,而且,还逐渐开始了与后金女真,也就是入主中原之前的满族人的贸易,来远堡逐渐成为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城堡,是当时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据《察哈尔省通志》载:“宣府来远堡贡市,拓中为城,规方阮地,千货坌集,车马驼羊毳布曾瓶罂之居”,此为互市之盛况。参加来远堡“贡市”的商人有汉、蒙、满、回、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和俄、德、英、日等国的商人。贸易的商品主要有茶叶、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生烟、红糖、瓷器、铁器、牛、羊、马、驼、各种皮张、绒毛、药材、口蘑、毛呢、毛毯、银器等。各国、各民族的商人在来远堡内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使这座边塞城堡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兴旺。
明万历年间,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图中对宣府来远堡互市的情景作了形象描绘。清人所作《马市图序》称,穴来远堡内雪“百货纷集”,堡外“穹庐千帐,隐隐展展”,“盖一时之盛也”。
与此同时,张库大道通过来远堡的边境贸易也达到了顶峰。有关资料记载:张库大道兴盛时,大境门内外有大小商行店铺1600多家,其中外国商行44家,商品交易额每年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
《万全县志》中有一幅绘于清乾隆七年穴1742年雪的《张家口上堡图》,描绘了当时来远堡的建筑情况。大概是因边境安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此时,来远堡的戍楼及营房已被拆除。堡内除统管大、小境门事务和互市贸易的总管署外,只有关帝庙、城隍庙、新寺三座主要建筑。
关帝庙雄踞城关之上,每逢开市,常在这里讲市,所以人们也叫它市台庙。
新寺,又称三娘子庙。从明汪道亨《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载的来远堡内“为祠庙者二”推断,三娘子庙应建于堡成之后,故称新寺。史籍载:三娘子是蒙古鞑靼俺答汗之妻,她力主民族和睦,促成“茶马互市”,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俺答汗去世后,她继续与明廷保持互市关系,互市也进入鼎盛时期。此寺是人们为纪念她的功绩所建。
“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明代穆文熙对来远堡的赞美,可谓恰如其分。今天,来远堡的永顺门依然保存完好,古老的互市之所,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