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人物

冯建军:从老货行学徒到鉴定师

2018-09-25 09:37:3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冯建军:从老货行学徒到鉴定师 冯建军与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朱克城 (左二)、 孙阿庆 (左一) 在一起。
冯建军与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朱克城 (左二)、 孙阿庆 (左一) 在一起。

冯建军:从老货行学徒到鉴定师 获得 “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 资质的冯建军。
获得 “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 资质的冯建军。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赵娜

  俗话说,乱世收黄金,盛世收古董。当古董成为一种商品时,玩古董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行内,玩得好被人称为先生,经常被请去掌眼。在我市,冯建军就是行内人眼中的先生,他玩瓷器有30多年的经验了,近十年多次受邀到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河北卫视《品真》等鉴宝栏目做海选专家。去年,冯建军获得了“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证书,成为我市收藏界少有的具有该资质的艺术品鉴定专家。在冯建军看来,玩瓷器一定要基本功扎实,多实践多交流多观察,少下手才能少交学费。

  老货行做学徒迷上瓷器

  冯建军平时很忙,忙着帮朋友掌眼,想在市里见到他很不容易。记者是在察哈尔文化城“蝉與禅”战国红店铺里见到他的,这里也是他开办的店铺。冯建军长着一张圆脸,笑起来很是和蔼。他穿着一件白衬衫,坐在沙发上气定神闲地煮着茶。

  冯建军今年44岁,说起入这一行,从启蒙到现在有30多年了。他最初接触瓷器,是六七岁的时候。

  冯建军笑眯眯地说,“入这行不因为别的,因为小时候自己馋。”原来,冯建军老家在廊坊燕郊,他有个老舅爷住在北京通县八里桥,曾经是宫里的御厨。满洲国成立后,老舅爷就出了宫。冯建军就喜欢去老舅爷家吃饭,因为老舅爷做得饭又精致又好吃。小时候,一放假他就被父母送到老舅爷家。时间长了,他发现老舅爷有时候出门还要拿几件瓷器,这引起了冯建军的好奇心。有一次,他看到老舅爷又要出门,就非要跟着一起去。出门后,老舅爷带着他来到北京的一家老货行,用一件瓷器换了几十块钱。瓷器居然能换钱,最初对瓷器的认识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

  到了12岁,冯建军对念书不感兴趣。正巧,老舅爷的儿子正好在老货行工作,就问冯建军愿不愿意跟他学徒?冯建军一口就答应下来,从此就跟着老舅爷的儿子在北京的一家老货行里当学徒。入了行才知道,原来识别瓷器也是个大学问。

  冯建军回忆说,当时谁家要卖瓷器都要到老货行。老货行里放着一排排的大柜子,大柜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瓷器,按照各朝代区分有序,他至今都记得刚看到那么多瓷器时的震撼。入行后,师傅对学徒的教导特别严格,冯建军每天都要拿着实物练眼力,哪个朝代的有什么特点都要背下来,师傅每天都要考问冯建军,说错了就不让吃饭。在老货行当了3年学徒,冯建军大开眼界,为自己积累了不少经验。


[!--empirenews.page--]

  走遍天南地北“刮地皮”

  冯建军15岁时,父亲到了张家口工作。在老一辈的眼里,玩瓷器是不务正业,到工厂当个正式工才是正经活儿。于是,冯建军的父亲送他到一家工厂当工人。他还记得,第一脚踏入车间时,机器轰隆轰隆的声音震耳欲聋,他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敢想象这就是他以后的工作环境,当时冯建军只有一个念头,离开这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淘瓷器。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开了工厂。因为买不起旧货行里的瓷器,冯建军就和几个朋友相约,开始到市区周边“刮地皮”,也就是到民间收购老货。

  冯建军说,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对收藏一无所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件老货。当时处于“物求人”的状态,他们到了乡下都是挑货,不到清中期的老货都不要。通过“刮地皮”,冯建军攒了不少本钱,他先后做过水产、干过餐饮,本钱都是靠“刮地皮”挣来的。直到1995年有了拍卖行,古董收藏在媒体的宣传下被大众认知,掀起了收藏热,古董的价格开始上涨,“刮地皮”的人也越来越多,捡漏的几率越来越小,甚至是可遇不可求。

  记得1998年,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蔚县一个村里收货,走了几家都一无所获。正在口干舌燥时,他们随意进了一户老乡家,本来是想去讨碗水喝,没想到在这家“开门”了。冯建军一进屋就看到,桌上摆的一对明嘉靖年间的官窑五彩罐。“当时就觉得今天算是开门了,心里乐开了花,面上可半点不能表现出来。”冯建军说,“后来就和老乡唠家常,找机会摸了摸罐子,更加确定是老货。”最后,他把罐子买到了手,当时心里的兴奋劲儿,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很开心。

  当然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淘到好货。有一次,他听说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件老货,是一个九桃纹大天球瓶。他和朋友急忙坐上火车去了南方。那个村子特别偏僻,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最后他们花了700元雇了辆马车才到达村子里,可惜却扑了个空。


[!--empirenews.page--]

  收藏不能急功近利

  现如今掀起了大众收藏热,再想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有时候走遍整个村子也找不到一两件老货。而且随着技术的提高,高仿货越来越多,稍不留意就容易打眼。

  冯建军因为在行内小有名气,这十年经常被邀请到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河北卫视《品真》等鉴宝栏目做海选专家。冯建军说,收藏这一行业水很深,需要学习的知识广而杂,活到老学到老都未见得能把这门学问学透。就是现在,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也不敢说自己从未打眼过。尤其是一些初级收藏者,更需要压下浮躁多积累知识才行。

  至今让冯建军感到纠结的是,在一次《华豫之门》海选中,有一对老夫妇抬了5大箱瓷器来鉴定,老两口说宋代的五大名窑出品的瓷器他们都有,可是冯建军上眼一看,五大箱子好几百万元买的都是赝品。“老两口算是交学费了,实在让人觉得惋惜。”冯建军更是奉劝初级收藏者,一定要把基本功打扎实,不要觉得自己看了很多有关收藏的书就入了门,下手就买到真品,这样很容易吃亏。“以前假货少,拿着放大镜就能辨别真假,现在高仿货很多,都得用显微镜看,不仔细看也容易打眼。”他觉得,玩收藏一定要心态好,不能抱着花500元淘50万元东西的心思,有时候明明心里也打鼓,这件东西有7个特征和老货一样,还有3处有疑问,就自我“催眠”相信这是真货,往往就要交学费了。

  行内有行内的规矩,行家一看拿瓷器的手法就能判断这人是不是个“棒槌”。比如看五彩罐,要抓得稳,用一只手抓住罐内拿起来看,要是用双手捧着看,这就是外行人的拿法。看完画片一定要看胎底,不看胎底那也不是行内人。而且画片也很有讲究,每个朝代和每个朝代的画片都不一样,清康熙年间的龙纹就比较凶猛,讲究的是一挠二抓三蹬四踹。可到了清代末期,因为国力衰弱,龙纹也跟着气势变弱。每一种瓷器都有不同特征,这些都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靠得是多看多攒经验。


[!--empirenews.page--]

  玩儿收藏凭的是经验

  说起玩瓷器,冯建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瓷器分为精品和普品,精品的价值最高,因为比较稀有所以升值的空间大。普品也有价值,但是经济价值较低,升值空间小。他认为古董投资还是投资在精品瓷器上,而大多数的精品瓷器都出自官窑。

  冯建军说,玩这一行无论玩多长时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谁也不敢说自己从没打过眼。尤其是现在,高仿货做得越来越好,不仔细看很容易打眼。但是再怎么仿,也有仿不出来的地方,比如胎土、比如颜料、比如使用过的痕迹。冯建军拿着青花五彩罐说,这个罐是他20年前收回来的,是典型的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就是说师傅制作这个五彩罐时,先画出青花然后入窑,出窑后上一层釉,然后画出五彩再入窑烧制,这个工艺很复杂,一般很少去仿。其次看这个罐的胎土,说着冯建军拿起显微镜在罐上慢慢地对焦,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罐体上很多大大小小的气泡,这也是很难仿出来的。剩下的就是颜料,现在的假货用的都是化学颜料,高仿货基本用老料惨和上化学颜料,但仔细看还是和纯老料有区别的。最后要摸,摸的是罐底的光滑度,岁月磨出的痕迹与人工做旧的痕迹手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慢慢累积经验,才能品出来。

  去年,冯建军考取了美国鉴定协会的《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冯建军说,入了这行主要是兴趣爱好,这行永远都是人外有人,现在他仍在不断地研究学习,跟着业内的前辈学习讨教。在他眼里,玩收藏就和做人一样,讲究的是眼力和实在。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