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随着挖掘机铲斗破土而出,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正式开工,这条横跨三市18个区县的“氢能大动脉”,成为张家口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紧抓能源革命与冬奥机遇,将氢能产业作为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历经多年深耕,这里已构建起涵盖制氢、储运、加注、装备制造、创新研发与示范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从冬奥赛场的惊艳亮相,到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张家口正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积极探索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政策领航 筑牢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我们能顺利申报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离不开‘1+N’政策体系的精准扶持。”桥东区发改局局长张生指着办公桌上的政策汇编说,“从规划到监管,每一步都有明确指引,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产业崛起,政策先行。张家口在全国较早构建起氢能产业“1+N”政策支撑体系,以《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为核心,配套出台《氢能产业安全监管办法》《“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氢能产业跨越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唯一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凭借“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突破多项行业政策瓶颈,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肯定。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试点示范效应凸显。桥东区牵头组织13家氢能企业,以“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模式申报的 “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成功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成为全国唯一氢能领域此类试点。
就在不久前,河北省批准在张家口、承德、唐山地区开展氢能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试点。依托这一试点建设,张家口正在着力破解绿氢跨市输送损耗、储运装备兼容性不足等共性难题,努力建设国家级跨区域氢能质量协同示范样板。一系列政策创新与试点布局,为张家口氢能产业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资源赋能 打造绿氢供应“核心基地”
张家口拥有超过7000万千瓦的风能和太阳能理论可开发资源,为绿氢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张家口已初步构建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和多元化示范应用在内的氢能产业体系,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11月10日,一辆满载绿氢的运输罐车从国华投资(氢能公司)赤城制氢厂缓缓驶出厂区,朝着北京方向进发。国华投资(氢能公司)赤城制氢厂采用自建风场,“绿电”电解水制氢与纯化工艺制取“绿氢”,实现“绿氢”制、储、输、用长周期商业化生产运营,保障了京津冀周边地区氢能需求。
更令人瞩目的是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这条管道一端连着张家口的风光资源,另一端直达唐山工业重镇,能彻底破解‘产地与市场错配’的问题。”海泰能源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说。
氢能应用场景同样广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1316辆,涵盖公交、冷链物流、牵引等多个类型,规模居全省前列。在工业领域,河钢宣钢全国首套120万吨氢冶金工程一期投产,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年产能达120万吨,荣获世界钢铁协会低碳生产卓越成就奖,开创了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新路径。此外,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实现3%-20%氢气掺混可调,获得4项专利;河北省氢能学会联合高校谋划的“氢能职业教育地”、“氢能研学线路”等项目,将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边界。
创新驱动 构建全链发展“产业生态”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引擎的强劲支撑。”河北省氢能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晓敏表示,目前张家口已形成“2院+3中心+2实验室+1联合体+学会”的多元化创新体系,集聚了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资源。2024年通过验收的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获得专利29项,孵化创新企业6家,成为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在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内,500kW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测试平台正在运行,中心工作人员正为氢能装备产业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服务。“这个平台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已经形成标准化测试规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在氢能标准制定领域,由张家口参与主导或牵头编制的氢能相关标准已达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6项,另有多个标准正在制定中,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氢能标准体系。
装备制造领域同样亮点纷呈。11月10日,在亿华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生产装配,这是中国第一条半自动化、万台级燃料电池生产线,每台发动机需经历16道工序完成组装,单台生产节拍为25分钟。
“产线采用智能MES生产控制系统,对发动机的整体装配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数字化调度,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亿华通在市场占有率、燃料电池汽车公告、整车企业合作数量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绿氢生产到跨区域输送,从技术创新到场景应用,张家口氢能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链条化、高端化方向稳步发展。”孟晓敏表示,未来,随着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和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张家口将在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王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