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共筑古今之桥与互鉴之桥

2024-11-09 17:36: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题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高凯)这是关于古典文明的一次世界级大会,包括中国在内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重量级嘉宾汇聚于北京雁栖湖畔,共同探讨古典文明的智慧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启迪。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召开,在“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下,从主论坛到分论坛,学者们围绕多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关键词涉及传统、经典、文明、互鉴、未来等,于思想碰撞与交流中,属于古典学的连接古今之桥与文明互鉴之桥的身姿愈加挺拔鲜明。

  学科意义上的古典学虽然在18世纪末才在西方正式出现,然而世界文明意义上的古典学则古已有之。“东西方古典文明交相辉映,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洞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古典学,作为研究古代经典的学问,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追溯,更是对现代世界的启迪。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看来,“东西方的古典学不仅仅是为古之学,还是为今之学,共同承担着连接古今,融汇古今之变的历史重任,所以任重而道远”。

  希腊雅典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斯指出,“古典与现代之间,存在着某种需要弥合的鸿沟,需要建设一座桥梁,那么我们就是桥梁的建设者。”作为这样一座桥梁,古典学连接着古今,让人们得以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

  知所从来,方知何以前行。此次大会的主题“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正是为了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

  在古典学的视角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尤为重要。“了解古典文明也是在了解自身”,“如果只了解中国或者只了解希腊,就无法知晓中国和希腊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与其它古代文明有何共通之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美国东方学会主席柯马丁说。

  学习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古代经典,充分展开多元文明的对话,正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系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蒂姆·惠特马什直言,“古典学研究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各国之间的人文对话。”

  作为这场盛会的发起者,中国被认为不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学者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更向世界再次展现和推介了“和而不同”的大国智慧。

  大会期间,各国学者不仅围绕古希腊罗马之学、中国传统经史之学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还实地考察了中国的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如希腊文化部长莉娜·门佐尼在开幕式致辞中的祝愿,“当变革之风吹来时,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希望我们能一起造风车。”

  放眼全世界浩瀚的经典,从中找到思想的“宝藏”,并结合现今的实际进行创新,古典学的生命力由此源源不绝。“古典学虽然以古典文明为研究对象,但却始终以人类当今和未来作为方向。”高翔指出,现代文明的重大进步离不开对古典文明的深入发掘,古典学研究要秉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极弘扬其中体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精神养分。

  2021年,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落成于雅典核心地带的古市集遗址,这是古希腊城邦中重要的思想交流场所,苏格拉底著名的广场辩论就发生在此。

  三年后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在希腊设立的第一所来自亚洲国家的古典文明研究机构,旨在促进中国学界对希腊各时期的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分别代表中国、希腊文明的圣哲,跨越千年进行的思想交流、灵魂对话仍将继续。(完)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