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人一定能够靠自己养活自己!”

2023-10-16 19:08:28  来源:央视军事

10月16日

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

我们很难不想起他

袁隆平

高中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中

讲述了他毕生研究

杂交水稻的故事

今天

沿着课文的线索

一起追忆袁老

image.png

拼尽毕生精力

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

是袁隆平梦想开始的地方

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

1953年

袁隆平初到湖南安江

就被这里的江水吸引了

从此

人们总能在江面上

见到他矫健的身影

但到了1960年

他的身影突然不再出现

袁隆平在自传中

提到了这段往事:

“因吃不饱饭,就中断了游泳”

在切身的饥饿中

袁隆平立下了坚定的志愿

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不久之后

袁隆平在稻田里查看时

突然发现一株个体伟岸的水稻

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株水稻是天然杂交稻

它的出现

为袁隆平指明了

水稻育种的新方向

此后

袁隆平不断地探索、实验……

那切身的饥饿记忆

和要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坚定信念

成了他无数次挫败后

继续坚持的动力

1973年

袁隆平终于完成了

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袁隆平生前说:

“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都是失败居多

但是我们从失败里面

总结经验教训

让失败为成功之母”

“禾下乘凉梦”的背后

是他的家国情怀

“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

长得比高粱还高

我好高兴

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

众所周知

袁老有一个“禾下乘凉梦”

高中语文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

记述了这个梦境

袁隆平的学生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华凤说:

“10多年前他(袁老)问我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搞

高产高产再高产吗?

我说您老人家不是搞‘禾下乘凉梦’吗?

他说不是的

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人口

经济社会要高质量发展

意味着要占有更多高质量的耕地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

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提供更多更好的高产品种和技术

使国家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

来搞经济建设”

“禾下乘凉梦”的背后

是袁隆平扎根大地

心系家国的情怀

……

74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研究

82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

84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100公斤研究

88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斤研究

90岁, 培育第三代、第四代

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

这是袁老人生最后17年的奋斗足迹

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水稻

只为国人吃饱饭、吃好饭

袁老生前曾说:

“我这一生就是扑到水稻上面

我最心爱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高产水稻

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

能够实现‘禾下乘凉梦

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有人

他们会实现的,加油!”

致敬袁老,缅怀袁老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