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发现

【名人与张家口】 田华在晋察冀的青葱岁月(1)

2018-09-18 11:01:24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 名人与张家口 ]田华在晋察冀的青葱岁月(1)

  ◎金姝

  阳春三月,暖风习习,闲来翻阅《晋察冀文化艺术发展史》一书,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中:田华。是啊,算来今年已经是90高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久经岁月洗礼,这位即将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至今仍然健在,关于她在晋察冀革命战争时期的青葱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这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愿望……

  小天华转变成田华

  1928年,田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河北省唐县南放水村,原名叫刘天花。她幼年丧母,家境十分贫寒,在童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1940年初夏,为普及革命的宣传教育,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来到河北省唐县固城村巡回演出,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天华步行8公里去看剧社演出,当时她已经参加了南水村儿童团。第一次观看演出,在小天华朴素的心里就留下了“演什么要像什么”的种子。第二天,抗敌剧社的丁明和葛振邦两位同志来到学校征求小天华参加剧社的意愿,小天华的父亲虽然并不舍得,但知道女儿是去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识文断字的父亲还是答应了让女儿去参军。年仅12岁的小天华,怀揣村长代表全村给的一块钱,坐上指导员牵着的马,离开了家乡,加入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

  参加剧社后,田华经常随部队到各地宣传演出,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提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措施,抗敌剧社组织了三四十人的舞蹈队,岁数都是像小天华一般大的“小鬼”……说起在晋察冀时的岁月,表演艺术家田华曾经这样回忆:“1937年,晋察冀骑兵团进了我生长的村庄。这一年,我上了学。后来,我参了军、入了团。1943年夏天,队伍开到了河北省阜平县潘庄村,我常常中午悄悄地溜出来像做地下工作似的,躲在一棵大柿树下偷偷读党章。第二年,我宣誓入了党。那时候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员就是先锋模范,这个原则始终贯穿在我所有的艺术创作中。”

  1940年,抗日战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虽说是敌强我弱,但整个形势对我方有利,部队到处打胜仗,剧社慰问演出十分频繁,几乎天天行军,天天演出。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严格的业务训练,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有“假小子”之名的小天华天天练声、劈叉、下腰、翻筋斗;为练好倒立和双脚合拢、双手后背,往后下腰用嘴叼地上的手绢,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她不断磨炼意志,在思想和专业水平上都进步很快。既能演秧歌剧,也能演河北梆子,即在活报剧里饰演宋美龄、陈碧君(汪精卫的老婆,为此小天华还哭了一场);也演诸葛亮的琴童。有着一定农村生活体验的田华,不断丰富演出经验,快速成长为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的一名合格小演员。

  在敌后根据地非常艰苦的条件下,1941年,幸运的田华被送到华北联大文艺部九队系统地学习了半年文化知识和表演专业,这使田华懂得了:“演员要演好戏,塑造一个成功的角色,使其有感染力,被观众所肯定和承认,除有丰富的生活基础外,还要运用一定的外部技巧去准确地体现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心感情。”


[!--empirenews.page--]

  在张家口教练霸王鞭舞

  关于田华在张家口教练孩子们跳霸王鞭舞的史实,从电脑上搜寻到两帧珍贵而清晰的照片,看着永远定格在青葱年华的田华,不禁让我深有感触,革命摄影家沙飞不仅记录下了战火纷飞的严酷年代,也定格了一个个欣欣然画面……可是说起当时田华在张家口传授霸王鞭舞的史实,我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查找相关资料,终于明白了霸王鞭舞的来龙去脉。

  晋察冀边区所处的地域,民间舞蹈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品类繁多;特别在河北省舞风更甚,各种民间舞种流传有近百个。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之前,只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流行,现代舞蹈基本上是没有的,晋察冀区域内的现代舞蹈,是八路军挺进后才发展起来的。

  霸王鞭舞属于历史悠久的民舞品种,过去主要在晋察冀地域内的冀中、沧州一带流行,其他地区并不多见。舞蹈道具是细长的小木棒,因两端内各装有数枚铜钱,故而也称“金钱棒”。表演者依音乐节拍,边舞边以之敲击身体的相应部位,棒端铜钱发出的金属碰击声,非常地清脆悦耳。舞蹈时演唱的歌曲,一般是《茉莉花》《放风筝》之类的民歌。

  1941年春节期间,抗敌剧社的舞蹈队长郑红羽(原名郑成武,湖南大庸县人)在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的农村文娱活动中,观看当地儿童跳打霸王鞭,感到新颖又活泼,于是组织剧社的少年队赶赴完县农村,把这一民间舞蹈学了回来,又在原舞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艺术加工,编排了单打、双打、群打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创作出优美健康、别具一格的新型霸王鞭舞。为使之起到革命宣传的作用,所用歌曲也以抗战歌曲替代了民歌。

  每次演出,霸王鞭舞铿锵有力的演奏,少男少女青春洋溢的舞姿,都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为了推广这一新发掘出来的民舞,抗敌剧社还在阜平县开办了霸王鞭轮训班。当时,抗敌剧社12岁的田华和华江最早学会了这种舞蹈,经常到附近农村的儿童团和学校中传授,很快霸王鞭舞便在边区的许多地方流传开来……1945年,察哈尔省首府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抗敌剧社又把这一舞种带进了张家口,并在小学校中举办训练班,为进一步推广霸王鞭舞,当时,17岁的田华、华江二人还编写出教材《霸王鞭初步》。

  在《1945年-1946年张垣文化活动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46年)10月,抗敌社田华、华江编写的《霸王鞭初步》在张家口晋察冀出版社出版,二人为张家口小学举办霸王鞭训练班。学员曾为驻张北苏军演出。”

  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回顾》一文中写道:“当时边区的舞蹈表演是群舞多,独舞少,歌舞和歌舞活报多,纯舞和舞剧少,这些舞蹈当中有的比较简单粗糙,艺术性不强,但有生活气息,能和群众情感交流,起到振兴人心的作用。”


[!--empirenews.page--]

  饰演《白毛女》一举成名

  战争年代真是锻炼人,让人迅速成长啊!当时,晋察冀边区的文化艺术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艺术,同边区的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文化艺术界空前团结,焕发的革命英雄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以往任何年代所没有的。

  1940年,年仅12岁的田华就和陈强一起出演高尔基《母亲》中的角色了。“那时他叫我‘小天花’,后来就一直那么叫我,而我就叫他‘大鼻子’。”后来陈强的儿子陈佩斯从事演员的职业,也是田华从中帮的忙。用田华的话说:“陈强是看着我长大的,而我是看着他的儿子陈佩斯长大的。”

  1945年9月抗战胜利,“鲁艺”从延安开到解放区,一部分赶赴东北,一部分留驻华北;其中华北文工团到了张家口,田华就是华北文工团的一员。

  至于说到田华是否在张家口人民剧院演出歌舞剧《白毛女》,许多人对田华是否饰演喜儿一角众说不一。当时饰演喜儿角色的演员有王昆、孟宇、林白、陈群等人,田华年龄尚轻。关于这一段经历,田华在《影坛学艺第一步:〈白毛女〉创作回顾》中回忆:“我那时才16周岁,演前半部分喜儿被侮辱逃入深山之前是没有问题的,可演出逃黄家到了山里后的戏难度大,人物塑造起来吃力;我虽然演过其他戏中的主角,但在表演艺术上毕竟还是比较幼稚的。于是最后确定了陈群。她是专门搞声乐的,也已经当了妈妈,比我更合适。随即安排我做场记。”“……从1945年我就接触这个剧本(《白毛女》)了,当然绝不会想到将来能演它,更不曾料到会拍电影。这是最早的接触。由于担任场记,我的注意力集注在整个剧本上面,并没有专门着重于喜儿……我的作用只是打打下手。”

  在著名剧作家羽山撰写的《1945年张家口纪事》一文中也有类似答案:“……《白毛女》新修改(剧)本在张家口人民剧院上演,是1946年1月。之前由水华、王滨导演,由王昆、孟于(宇)、田华饰喜儿ABC角,演黄世仁的是凌风、陈强。田华当时年纪尚小,嗓音不如专业唱歌的王昆、孟于(宇)。演出中三人轮流,田华主要是向王昆、孟于(宇)(她们在延安演出即饰喜儿)学习,演出较少。”

  羽山还记述了“解放后在北京,冀西平山县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杨润身参加了编剧工作,又给《白毛女》不少润色。当时我也调到中央电影局任编剧,记得导演、演员只有少许变动。因为田华外形比较合适,由她担任喜儿一角,陈强饰黄世仁,王昆歌唱水平较高,由她配唱,即用王昆唱的录音,田华表演,这就是建国后,电影《白毛女》后来蜚声国内外的情形。”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决定翻拍同名歌舞剧《白毛女》,由于田华的年龄和气质等条件很符合角色形象,被选中扮演“喜儿”,田华虽说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但她从未登上过银幕。如何塑造一个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农村姑娘形象,是童年苦难的生活为田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素材和灵感……(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