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发现

宣侠父在张垣⑴

2018-01-09 08:41:1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宣侠父在张垣⑴ 宣侠父徐向前陈庚左权
宣侠父徐向前陈庚左权

宣侠父在张垣⑴

  [名人与张家口]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乱世出英雄,其时“戊戌变法”失败,翌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晚清政府于风雨中飘摇;民国初建,北伐混战,日寇入侵,可以说一种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宣侠父的童年青年直至牺牲,他见证了中国最为动荡艰辛的时代

  ◎金姝

  宣侠父自幼聪慧好学,在其父的教导下,能文善武,于诗词、书法多所涉猎;他思维敏捷,眼界开阔,有着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很高的政治理解力。宣侠父长期服务于军界,是左联的秘密盟员。他一身英武之气,与枪林弹雨、峥嵘岁月紧密相连。曾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将政治部主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路军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日同盟军军委常委、吉鸿昌部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兼五师师长、第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以及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

  可宝贵的是,目前尚有他的自传体著书《西北远征记》存世;他的另一部20余万字的著作《入伍前后》,因当时仅印200册,今已佚失。另留存有他撰写的关于政论、军事战役总结及预测战事发展的文章20余篇。诗词近40首。

  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被国民党特务跟踪暗杀,牺牲时年仅39岁。

[!--empirenews.page--]

  青年宣侠父

  1916年夏,品学兼优的宣侠父,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四年后,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地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两年后,学校停止其公费支持,宣侠父被迫回国。不久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很快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

  1924年,学识过人的宣侠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仅3个月,因抗命校长蒋介石“以党治军的制度”,被蒋开除。离去时,宣侠父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表达壮志。

  民国期间,时局混乱,当时中国的政权有两个中心,一个在沈阳(张作霖),一个在张家口(冯玉祥),这使得北京的段祺瑞政府左右为难;而革命的暖流,却已由南海北进,随着孙中山北上而更加激荡……

  在这种局势下,疾恶北京官僚堕落腐败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对国民党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有了了解革命的愿望,接近国民党的动机,愿意接受“三民主义”的试验。所以,冯希望国民党派人到他的西北军宣传“三民主义”。

  1925年春,经李大钊推荐,26岁的宣侠父来到北京。但是冯玉祥又顾忌张作霖的监视,迟迟不肯叫宣侠父等人启程,直到两个多月后,“五卅惨案”爆发,全国民众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这时忽然接到冯氏来电,欢迎宣侠父等人西去。宣侠父以左派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接受这一重大使命,与陶新畲接电后即日启程赴张家口,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做文教政治宣传工作。

[!--empirenews.page--]

  初到张家口

  宣侠父以初到张家口之印象,于《西北远征记》的开篇“塞外的初梦”中,隐喻旧时代即将过去:“火车带着千千万万的客梦,出了居庸关。在黑暗中,天险奇隘,不能给任何旅客以何种感想。夜二时,车抵张家口,在夜色深沉中,所有张家口的一切景象,都躲藏在黑暗的幕后,我们依赖一位旅馆的招待,将行李搬进一个山西人所开的旅馆,预备挨过这所剩无多的残夜;至于这旅馆的招牌是怎样写着,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没有留着痕迹,因为它不是阔老(佬)做窠的六国饭店。”

  因考虑着第二天拜见冯玉祥的辞令,推测所得的结果,宣侠父思如潮涌,未能成眠。第二天清晨,坐车来到位于张家口西山坡的新村五号,在一座西式平房的招待处,与许多等候的人一起等待冯的接见。冯先接见了宣侠父、陶新畲二人,这使得“许多权门之客,尤其是久候未见的人,都目送我们出门,在目光中微微泄露出惊奇我们竟能尽先传见的神色”。

  对于初见冯的场面,宣侠父记:“一所大厦呈现在我们眼前,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写着‘讲堂’二字。我们进了讲堂,静悄悄地只见一个身躯高大的徒手兵在里面徘徊着,四壁响着我们足步的回声。讲堂的左边,有一间侧室,传令兵将门帘一揭,默示我们进去的意思,我们就跨进门去,知道这是冯氏的会客室了。

  室内的陈设非常简单,但是非常洁净,我们相对默坐着精神异常兴奋,恰似严阵以待的样子。忽然传令兵将门帘高高揭起,我们知道黄河流域的人物,北方政治的支配者,顷刻间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了,我和陶君不约而同地严肃地起立期待着。

  从门帘下,忽然呈现着微笑的巨面,真使我非常奇异,我不信我们所企图晋谒的人物,竟就是刚才在讲堂中徘徊着身躯异常高大的兵士,他很从容地跨入客室,伸手和我们握手为礼。”

  几句寒暄后,冯玉祥率先谈起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宣侠父学习苏联红军政治宣传工作经验,表达了先办一所俱乐部,给前来游玩的军官灌输“三民主义”思想,冯当即表示同意。为方便工作,并提出要求宣侠父他们搬到新村同住。

  宣侠父对当时位于西山坡的新村有着详细记载:“所谓新村,当然不是和武者小路氏(日本著名文学家,宣传乌托邦思想)的有同样意义的,十五座的西式小平房,拱卫着一座大讲堂,和一个大饭厅,这不过是冯氏的行署罢了。里面办着一个高级军官补习所,学员都是现任的团长和营长中挑选出来的,占了新村西边一带的房子,此外基督教西北协会和牧师们也占了不少的房子,冯氏长子鸿国和他的业师王瑚,住在招待处靠北的小平房内,冯氏自己住在大讲堂的南侧室,西部是一个操场,建设着平台、杠子、天桥等物,是给高级军官补习所的学员和新村的卫兵练习用的。这所述的一切,可以说是我们跟着那传令兵,游玩时所得的新村调查记。”

[!--empirenews.page--]

  宣侠父在新村

  在新村,为把这支旧军队改造成以国民革命为宗旨的新军队,宣侠父在军官中做了大量的启蒙和宣传工作。为将村内教堂改为学堂,做革命思想工作基地,他抢先在西北军成立俱乐部,并将随身携带的200本《三民主义》和其他革命书籍,放入俱乐部的图书馆内,这些进步书籍很快被青年军官借阅一空。他连夜编写教材,深入浅出地给军官们讲解《三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华史》,普及革命的启蒙教育。

  在《西北远征记》中,宣侠父以亲历者,对“只闻其名”的冯玉祥从另一个侧面给读者新一层的认识:“第二天,冯玉祥在新村西部的操场上检阅第七混成旅的队伍,宣侠父陪同参观,宣侠父记下了这样的场景:“我们站在他的旁边,看他逐名考验下去。他对士兵的态度,是严肃中带有一种慈祥的颜色。当一个士兵对于他所考验的问题完全不能答复时,他就用很严厉的态度,斥责他的长官,而对于士兵,却只温言劝他用功,他这样的考查,一直继续到五六小时,我们的双腿,已经非常酸麻了,而他的精神,却更觉奕奕增长……”

  还有两则关于冯玉祥就餐的记载,读者可从中了解冯玉祥治军的细节。宣侠父记:“我们吃饭是在一个大饭厅中,和高级军官补习所学员同吃,冯氏自己也按时驾临大嚼。座次并无一定,寻常我同冯氏、冯治安总是同桌。每桌八人,但许多学员因习惯回避冯氏,所以我们这一桌比较空些。有一天,冯治安因事留在卫队旅旅部,吃饭号吹了,冯氏已入座等候,学员们都回避着挤在别桌上,使他宣告了独立。我因后到,即就近门的桌上入座。忽然冯氏含笑向我说:‘黄先生(即宣侠父),他们都讨厌我,难道你也讨嫌我吗?来!这里宽空着啊!’我一时也不觉失笑了,就离座到冯氏的桌上去共食。”

  “有一天,我们的菜蔬有点不良的气味,不满意的声浪,蚁声似得起于座间,如果在普通学校里。闹饭厅这一幕的趣剧,是一定要开演了。冯氏似乎有所察觉,忽然含笑大声说:‘唉!这些馒头,为什么做的这么好,是我们伙夫做的吗?说着,看着学员,又看着冯治安,冯治安起立说:‘是!’全厅的空气,却归于静寂了。他又含笑向学员们说:‘你们算谁吃得最多,我想T团长,你这么高的架子,一定能吃得很多。’学员们听了都不禁笑着,看着T团长。T团长起立带笑而仍拘束地说:‘我吃得不算多,W营长一气能吃六个。’这样全厅都起了一阵笑声,冯氏也汩汩地笑着说:‘吃六个,其实也不算多,从前的时候,谁呀?一气能吃十个,哈!哈!’,看着T团长’大家也都跟着一笑,他接着把头一低,一边自言自语说:‘真好馒头!这样好的馒头!’就举着大嚼起来,学员们也都忘记了菜的气味,杯盘狼藉,快乐地大吃而特吃了。我这时暗暗佩服这个伟大的牧羊者。”

  《西北远征记》中还实了一些被当做闻的史实,如冯玉祥严于律子:“……一次冯氏给鸿国一张火车的三等免票,叫他去南苑。在车站上,有许多高级军官,见了鸿国就招呼他上车。那(哪)知车尚未开,冯氏已命人将鸿国唤回去,愤怒地说:‘难道你就不能坐三等车吗?’说着,举起木棍两三下,就将鸿国打得昏晕过去。还有一次,是因为在读书时间去打球,给冯氏看见,痛打一顿,因伤卧了两礼拜……鸿国在这种动辄得咎的雷霆严威之下长育着,所以他的神经,在言动上,已经有异于人的征候。”

  再如察哈尔都统张之江用计杀叛军:“我们过了一座跨河的大桥,就到了万全县治。提起这跨河的大桥,就联想到曾经演过的一幕血花乱飞的惨剧。原来在民国十三年的时候,察哈尔都统张锡元,因克扣兵饷,弄得兵士鸠形鹄面,几乎不能求活,于是引起部下官兵叛变,叛兵约有两团,抢掠了张家口全市。后来张锡元滚去,张之江到来,用计将叛兵驱上火车,假说开往他处改编,在火车开出市外的时候,即停车包围缴枪,将所有官兵,都在这座跨河大桥上,一一斩头,残酷而不习于行刑的兵士,只将大刀对着叛兵的项颈,一刀砍去,不管绝命与否,就一脚将叛兵踢下桥去,于是这六百余人的叛兵行列,都在这桥上‘一刀,一脚,然后下桥’的刻板命运中,离开了这惨酷的世界……”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名人与张家口]

  岁月如风。多少往事在岁月中如风飘散。张家口这座塞北名城,有多少来来往往的客,有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在这里停留,又在这里驻足。也许我们忘却了什么,但那些青砖绿瓦、小河流水、古道桑田,都没有忘记。因为它们被记录在名人的笔下,在一页页泛黄的书里活跃着,告诉我们名人与张家口的故事。

  岁月无声。那些来来往往的客,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没有来得及挥挥衣袖,没有来得及说一声再见,就淹没在岁月风尘中。但岁月有情啊,它打开尘封的一角时,会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些永不消逝的故事。从2018年起,我们的《张垣档案》栏目,将为您策划推出“名人与张家口”栏目,欢迎您加入我们,讲述你所知道的“名人与张家口”的故事。

编辑:郝学锋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