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甲双胍,人们并不陌生, 特别是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其降糖效果肯定, 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不引起低血糖,不增加体重,价格亲民, 一直备受 “糖友”们的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 二甲双胍仅仅是降糖药而已, 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具有大血管保护作用,至少迄今还没有可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100 年前问世的胰岛素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随后逐渐广泛应用的二甲双胍与磺脲等降糖药物则使得很多糖尿病患者免于发生微血管并发症与神经病变。在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二甲双胍功不可没,这是毋庸置疑的。
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等传统降糖药物显著延长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血管并发症的致死与致残。 如果没有这些传统药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或许根本没机会发生心血管疾病。 所以说二甲双胍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毕竟既能降糖又能保护大血管的药物少之又少, 我们不应太严厉的渴求二甲双胍———作为一种降糖药, 它已经表现很出色了!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以及治疗理念的不断完善, 血糖管理的重心也已由防治急性高血糖事件与微血管并发症转向防治大血管并发症。 SGLT-2 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生逢其时,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更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心衰、慢性肾病等多种不良结局的风险。
你要问糖友吃的什么降糖药呢? 大多数都会回答:二甲双胍。 在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也被推荐为一线用药。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 主要通过增强肌肉、 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从而改善糖代谢,控制血糖,常作为降糖的首选药物。 由于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服用时间建议在餐中或餐后半小时, 尤其是胃肠功能较弱, 或伴有胃溃疡的糖友。
需要指出的是,二甲双胍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被美国、 欧盟批准用于治疗 10 岁以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的口服药, 将适应人群由成人扩展到青少年。 但由于其会引起人体胃肠道反应,如金属味、厌食、恶心、胃痛、腹泻,所以建议在开始服用时, 从小剂量、单次开始。 如随餐服用0.25克,一天1次;逐渐增加剂量到0.5克/次,一天3次,或者0.85克/次,一天2次。研究表明, 每天剂量达到 1.5克—2 克能发挥最大的降糖效果。 对于缓释片,正确的服用方法是每日晚餐时服用1次, 剂量逐渐从 0.5 克增加到 2克 (具体的用量及用法请遵医嘱)。
为什么服用二甲双胍时不宜喝酒?
主要是因为降糖药的药效在服用后 2—3小时达到高峰。 而酒精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饮酒后 2—3 小时也会达到高峰。 这两个高峰相互叠加, 就会导致来势凶猛的低血糖, 易发生低血糖昏迷。
为什么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要复查肝肾功能?
口服降糖药长期服用对肝肾功能会有一定的损伤,应提高警惕,主管医生一般也会提醒定期复查的。 一旦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若判断是长期服用药物所致,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改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用二甲为什么缺乏维生素B12?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维生素B12缺乏发生率为5.8%, 而不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和无糖尿病人群维生素 12 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4%和3.3%。此外,还证实年龄增长、二甲双胍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
判断是否缺乏,可到医院检查一下血清维生素B12含量或作尿液甲基丙二酸 (UMMA)化验。 若血清维生素B12小于或等于 150Pmol/L或UMMA大于4.0ug/mg肌酸酐, 则存在维生素B12缺乏。
如何补充维生素B12?
如有必要,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或者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还可以通过含有维生素B12的强化食品和营养补充剂来获取。我国对维生素B12的建议摄入值是每天2.4微克,维生素B12主要含在动物蛋白中,如肉类、动物肝脏、鱼、贝类和蛋类等。
特别提醒, 任何药物都有使用禁忌, 二甲双胍也不例外,比如:
1、 过度消瘦的 “糖友”不宜服用。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食欲,而导致偏瘦的糖友会越吃越瘦。
2、对二甲双胍不耐受的糖友不宜用。 有些人服用二甲双胍后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个别糖友服用二甲双胍后腹泻超过每日20次,严重影响了糖友的生活, 这部分糖友不能再服用。
温馨提示: 由于每个人的病情实际不同,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同时科学的饮食、 适当运动、监测血糖、调节心情等方面也必不可少。
(本文来自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任卫东医生团队) 胡程利 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