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年人会在体检报告中看到“结节已钙化”“囊肿伴钙化”的提示,难免心生疑惑:钙化到底意味着病情稳定了,还是潜藏着危险?
其实,钙化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既可能是身体自我修复留下的瘢痕,也可能是疾病进展的信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科学应对管理,与钙化友好共处。
钙化是如何发生的
钙化是钙磷酸盐在骨外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研究发现,这是一个人体主动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而非被动沉淀。比如在血管中,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受到刺激后会改变功能属性,转化为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还会分泌基质小泡来启动钙盐沉积;在结节和囊肿中,钙化多与组织坏死后的修复相关,坏死的组织碎片会成为核心,钙盐更容易沉积在上面。
常见的几种钙化
钙化的发生部位和形态不同,其代表的意义也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血管钙化
最需要警惕的类型。钙盐沉积在血管壁,如同水管生垢,会使血管变硬、变脆,增加高血压、心梗、脑中风的发生风险。
★结节内钙化
常见于肺、甲状腺等部位的结节中。粗大、环形的钙化常为良性标志,多是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瘢痕,而细小、沙粒样的簇状钙化,则要警惕恶性可能。
★囊肿壁钙化
肝囊肿、肾囊肿的囊壁钙化,多因为长期刺激,通常是良性的。
★心脏瓣膜钙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可能导致瓣膜开关不顺畅,进而出现钙化。
为何常发生于老年人
钙化的发生,源于体内“促钙化”因素压倒了“抑钙化”因素。比如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尤其是矿物质代谢紊乱(如慢性肾病导致的高磷血症),会加速钙盐沉积。同时,体内抑制钙化的天然物质如基质Gla 蛋白,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让两者的平衡被打破。
老年人的血管等组织逐渐老化后,更容易“挂垢”。多数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这也会促进钙化。肾功能减退导致排磷能力变差,血磷容易升高。衰老伴随的慢性轻度炎症状态,也能为钙化提供持续的温床。
不同部位的钙化要注意
★乳腺钙化:警惕“簇集小钙化”。
乳腺钙化多为良性,但细小、形态不规则且簇集的微钙化与早期乳腺癌关系密切。如果检查报告上有“簇集、细小、形态不规则或分支样”等提示,就应在乳腺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作进一步评估,切勿忽视。
★甲状腺钙化:看“大小”辨风险。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决定了其风险大小。微小钙化通常与甲状腺癌有关,但看到“微钙化”这三个字也无需恐慌,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来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如果钙化比较粗大,通常可以放心,这多与良性疾病有关。
★肺结节钙化:从“形态”看良恶性。
如果肺结节像“洋葱皮”或“爆米花”一样钙化,通常为良性,多见于陈旧性肉芽肿、错构瘤。但如果是偏心、点片散在或形态不典型的钙化,就要警惕了。肺部钙化大多与旧病有关,比如陈旧性肺结核留下的瘢痕。如果钙化不规则,就要接受进一步检查,排除肺癌等疾病的可能。
★心血管钙化:关乎心脑血管健康。
血管钙化与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血管或瓣膜的钙化是动脉硬化的累积账本。研究表明,血管钙化严重的人群,未来发生心脏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所以,有心血管钙化的人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评估是否需要用药预防。
★其他常见部位钙化:这些情况不用慌。
肝血管瘤常被发现于体检中,只要影像学表现典型,通常无需处理。部分病例可见“静脉石”样点状钙化,多提示纤维化后的陈旧改变。前列腺钙化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病理与影像学研究提示,良性前列腺疾病中也常见钙化,但患者如有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异常,就要进一步评估。
给老年人的实用建议
1.正确认知,科学处理
首先要了解,大多数钙化是良性的,但少数钙化是疾病进展的信号,不能直接忽略,需先明确性质。钙化的风险与发生部位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判断钙化是否有风险,必须结合症状、既往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以,老年人发现钙化后,必须由专科医生结合影像学特征判断,不要自己查资料“对号入座”。
2.良性钙化也要时常监测
很多老年人认为钙化稳定了就不用管,其实即便为良性钙化,也要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是监测钙化是否有新变化,比如钙化灶增大、形态改变,或出现新的异常指标。这些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比如,甲状腺结节钙化的患者,每6~12个月应做1次超声检查。
3.科学补钙,管好“三高”
老年人常存在两个“补钙误区”:要么担心钙化不敢补钙,结果导致骨质疏松;要么盲目大量补钙,反而加大钙化风险。正确的做法是适量补钙,同时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平衡骨骼健康与钙化风险。老年人每日钙的摄入量应控制在800~1000毫克,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如果老年人合并“三高”,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才能延缓血管钙化进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单海燕: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