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简称IBD,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还可能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误区二:这是“吃出来的病”
研究显示,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可通过限制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的摄入,减少肠道气体产生和腹胀、腹痛等症状,缓解部分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误区三:患者不能结婚生子
IBD并无传染性,但有遗传倾向,IBD患者的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至8倍。IBD患者可以结婚生子,但妊娠过程可能要面对多一些挑战。通过孕前评估、孕期用药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不能随意停药),绝大多数患者可生育健康宝宝。
误区四:症状缓解后就能停药
IBD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误区五:IBD会癌变
IBD不一定会癌变。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IBD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建议患者每1至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
误区六:手术就能根治
手术仅适用于IBD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或使用药物治疗无效者,但无法根治该病。以克罗恩病为例,术后复发率高,需终身随访。
误区七:患者不能运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减轻疲劳感。建议患者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腹部受压的高强度训练。
误区八:只能靠西药控制
目前,西药是IBD治疗的核心手段,但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手段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病情的长期控制。
误区九:IBD是“不治之症”
IBD虽无法根治,但已从“致残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规范治疗可使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文摘报》王利军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