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九旬刘敏玉 悠悠晚报情

2024-01-17 09:16:3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2024,新一年,新开始。张家口晚报迎来了又一次改版,正是有了一代代读者的信任和支持,才得以不断前行。此次改版一如既往地倾听广大读者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报编辑部收到不少读者的邮件和来信,其中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九旬老人的手写信,她在信中讲述了与晚报20多年不变的情缘,并且提出诚恳的建议。阅信后,记者感慨感动,日前,便联系了这位九旬老人刘敏玉,上门了解这位老读者与晚报背后的故事。

  “欢迎您来我家。”看到记者来访,刘敏玉老人亲切地打着招呼。老人中等个头,身体偏瘦,尽管头发稀疏花白,但依旧精神抖擞、红光满面、谈吐清晰。老人的家朴素、干净整洁,在一进门口书桌的墙上,挂着多张老人集体合照的大相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指着相框说:“这都是我的学生,每年都来家看我。”记者在沙发上坐下,老人便从茶几上递给事先准备好的相册,记者翻开相册,满满当当的照片全是师生合照。“这些都是孩子们去年来家看我时拍的照片,还有一些是孩子们聚会拍的合照留给我的,这些孩子们都是我带过的学生。说是孩子,如今也都六七十岁了,我们师生关系很好,我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如今,尽管早已退休,但刘敏玉老人对教过的学生还是印象深刻。

  今年已91岁的刘敏玉老人,曾是一名小学教师,育有三个儿女。1952年参加工作后,老人先后任教于商务街小学、白家沟小学、大境门小学,一直从事小学全科教学,同时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丈夫早年不幸去世,我一边教书,一边艰难拉扯着3个孩子长大成人,当时的压力很大。1982年我就一下子病倒了,后来就病休在家。”老人说道。

  说起跟晚报的故事,刘敏玉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要是哪天没看报,总觉得少干点儿啥。”每天阅读晚报,已成为刘敏玉20多年来养成的日常习惯,退休生活中的一部分。

  卧室有一张旧桌子,上面放着一摞张家口晚报,桌子下面和客厅电视柜下面都被多年来的报纸塞得满满的。有的年份久远,纸张泛黄,但老人不舍得卖掉。刘敏玉老人从茶几上递给记者几本笔记本,翻开后,有的一页页是精心的粘贴剪报、有的一页页是字迹规整的抄录报纸内容。“这些年来,凡是喜欢的稿件或有用的内容,我都会剪下或抄下来,整理制作成一个个剪报本,足有几十本。后来年纪大了,没有这体力了,眼神也不好了,就把报纸整张裁下来,圈成卷,捆好码放,现在也整整一箱子了。”现在,刘敏玉老人除了每天阅读当日的晚报外,还时不时再去翻看这些剪报。“这些都是我和晚报的美好回忆。”

  看报、剪报、写稿……刘敏玉老人与晚报之间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如今,每天保姆打开楼下的信箱取出晚报,老人都会带着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手拿着放大镜认真读报。读到感兴趣的内容,她还会放在一边,做好归类,方便下次再拿出来阅读。刘敏玉老人很关心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老人来说,报纸上刊登的健康知识,是她学习的“宝库”。“我觉得晚报的健康内容非常好,还有关于老年人养生的文章,我都很关注,经常按照晚报刊登的健康知识做好养生,受益匪浅。”刘敏玉老人还坚持读报的同时,把身边发生的事写出来,寄给报社,为记者提供素材和线索。

  在与刘敏玉老人的交谈中,老人建议晚报是否可以开设读者来信专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尤其是针对银发族,让老年读者有一个抒发情感,展示自我的平台,使老年人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二女儿刘晓玲正好从北京打过来电话,她告诉记者,晚报伴随着母亲步入老年生活,已经渗透进老人日常生活中。母亲也对晚报有一种特别的爱,相知相伴,从中受益很多。“母亲常年在家,不能外出,读报让母亲高兴,也让她有事干,也享受着读报的乐趣。每次与母亲打电话,母亲很喜欢把阅读晚报本地发生的新闻和一些政策,尤其是健康方面的知识,常常分享给我。晚报使她二次融入了社会,让母亲了解外面的世界。”(记者 左志强)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