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长城·文化|​​细数那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

2023-02-02 10:19:22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张家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蔚县剪纸、打树花、拜灯山、万全打棍、二人台这些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张家口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

  戳古董

  流传于坝上一带的民间曲艺形式。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当地民歌的自拉自唱表演形式。上世纪50年代初,经著名表演艺术家叶露、赵福林等根据坝上莲花落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的曲目,开始冠名“戳古董”。戳古董,坝上一带的方言,意为闯下祸、捅了娄子。表演的语言用韵白、地方口语,两句一韵或六句一韵;演出步骤分叫场、开场、报名、正段;唱法上突破了“小曲”、“落子”的方法,借鉴了其他曲艺的说唱特点。伴奏乐器有二胡、四胡、竹板等。表演时多则六七人搭伴,少则三五人成伙,两人做伴甚或一人献艺。表演内容多为民间传说,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唱词多用夸张即兴手法,质朴通俗,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干嗑

  属于戏剧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以东和张家口坝上一带,主要集中在张北、尚义、康保三县。干嗑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性。演唱的主要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最初是以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表演,后来艺人们逐步运用民间歌谣、谚语,说身边人、唱身边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有自然类、生产类、事理类、生活类、时政等等。干嗑节奏明快、短小活泼、即兴性强、乡土气息浓郁。

  蹦鼓子舞

  怀安县左卫镇第四屯村传统社火中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唐朝末年。第四屯村社火队伍阵容庞大,少则70人,多则上百人。其中蹦鼓舞8人,是表演队伍中的亮点。鼓手身穿彩服,头戴桃尖帽,嘴留八字胡,两眼中间涂白,一副丑生打扮。每人腰间挎一面牛皮鼓,鼓槌按指挥者的要求有节奏地击打。鼓点有“鱼戏水”、“凤凰三点头”;动作有“单起脚”、“二起脚”、“张飞跨马”、“鹞子翻身”等。表演动作由慢变快,节奏高亢激越,高潮时边舞边喊,铿锵有力。另有男扮女装的各种角色穿梭舞动。锣鼓与歌舞相互交织,健美豪放,场面热烈。

  曲长城木偶戏

  深受阳原县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民间艺术。明朝末年,曲长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戏。艺人们用竹竿和白布制作成长1米、宽约0.6米的小戏台,围在前端为台口。表演者和乐队藏在台后面,边演唱或含着口哨吹奏曲谱代替台词,同时操作木偶动作表演。乐器有小鼓、小镲、小锣、板胡、二胡、三弦等。主要表演民间小戏和部分晋剧选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长城木偶戏的戏台搭建、木偶制作、道具制作、人物彩绘、木偶表演、曲谱唱腔、口哨吹奏及制作以及乐器演奏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郝莹玉)  

编辑:吕永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