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山时评

文化评论丨让文物建筑“聚人气”

2023-07-25 16:38:3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几天前,记者随调研组深入张家口堡,实地考察文物修缮保护开发的情况。没想到调研组中有一人的儿时旧居正是在张家口堡。尽管已经搬离多年,这位调研人员故地重游仍显得很兴奋。

  可是情感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的看到自家老房子时,他难掩落寞。他告诉记者,这房子因为居住条件不好,租金低还经常断租,每年的房租都不够修缮费用,久而久之就废弃了。其实,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国家文物局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我国大约有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这之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它们比不上故宫的磅礴璀璨、没有岳阳楼的名垂千古、缺少天一阁的浩瀚风流,甚至连当地已受保护的部分古建筑都不如。它们很平凡,散落在喧嚣市肆中、藏身于街巷深处、隐身于村落间,但正是这些数量庞大而接地气的文物建筑,却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牵连,共同织就了中华文明的庞大根系。

  加强保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究竟该怎么保护呢?有人说,当然是找政府,让政府拨款。可是类似张家口堡、平遥古城这种庞大的古建民居群,少则几百户人家,多则近万人居住,如果每年都靠政府出资,这该是多么庞大的一笔开支,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中国有句老话——“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垮”,说的就是“建筑和人”的关系。“建筑和人”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这种责任和情感就会慢慢积淀起来,民间习惯称之为“人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人居住,老屋就会屹立不倒。而是指有人居住其间,一旦房屋出现问题,就会立刻进行修复修缮,不会影响后续使用。而那些无人居住房屋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人去打理,就会渐渐走向破败不堪,丧失“人气”。

  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在我国古代一直被发扬延续,譬如许多地方的楼阁、碑亭、庙宇,建成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有专人看管,并一直会有民间人士捐资修缮。最出名的莫过于流淌千载的大运河、灌溉至今的都江堰,都是在官方主导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岁修习俗”。

  这是一种对古代建筑治理和保护的智慧。当前,在地方政府财力、人力、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基层文物古建的地域情感因素,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国家文物局曾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着力解决保护管理力量不足、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推动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近年来,许多地方专门针对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领认养;通过“拯救老屋行动”等对乡村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促进其保护和利用。

  其实,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譬如社会力量参与,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呢?出资,还是出人;社会力量和文物建筑拥有方,怎样厘清责任权限;哪些社会力量能参与其中,是否有第三方监督……很多问题在此前的探索中也显露出来,需要规范引导,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岁月变迁之中,每倒下一座古建筑,就少了一个历史的见证者。相反,只要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规范,古建筑就一直有“人气”,千百年间蕴含其中的岁月精华就不会消散。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面对文物建筑的凋零衰败,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积极探索修缮开发的新方式,基层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能真正走上正轨,在“人气”的涵养中,焕发新生机。(张家口日报记者王春亮 王宸胤 )

编辑:王春亮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