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人物

司珍:坚守五十年演活“一台戏”

2024-03-07 08:49:3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蔚县秧歌剧,是中国北方早期梆子腔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诞生于古商道上,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和传播。

  今年61岁的司珍,就是其中之一。他10岁入团当演员,现在是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50年来,将所有心血都投入蔚县秧歌剧上。

  司珍下乡演出与观众亲切交流。

  蔚县秧歌剧经历过高峰,也遇到过低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曾在宣化剧场连演48场,场场爆满;到9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吹变大江南北,演艺市场百花齐放,传统戏剧遇到发展瓶颈,就在那个时候,司珍临危受命,1993年被推选成为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前身蔚县晋剧团的团长。

  “学艺先学德,作艺先做人。”这是司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职业操守,在他的影响下,全团演职人员都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演出,观众多少一个样,条件好坏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天气冷暖一个样。即便是在低谷时期,大家也一样坚守原则。

  司珍帮助演员整理服装。

  有一年,司珍带着团员到蔚县五岔村演出,时逢雨季,用帆布搭起的简易戏台到处漏雨,台上接水的洗脸盆摆得像梅花桩一样。正在演员专心演出时,突然顶棚上的一大股积水落下来,正浇在演员头上,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演员忍着不适,坚持到演出结束。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一位76岁的老人在演出后,给演员们送来儿女们孝敬他的一袋大米和一百元钱,感谢他们的敬业和对观众的尊重。

  “为了适应时代和演出市场,我们也创新了很多表演形式,但是从没有放弃过秧歌剧。村民喜欢,我们不管条件多艰苦,都会去演。”于是,司珍带着蔚县秧歌剧的演职人员扎根在乡村,冬演三九、夏唱三伏,每年下乡不少于280天,演出达350多场,慢慢地走出了低谷,甚至更胜往昔。

  司珍

  只有演出热忱,没有新的剧目,也难以让戏剧走远。司珍很清楚,戏剧的延续,是需要靠优秀的剧目做支撑的。于是,他便和刘可满、蔺福、邸晓平等人组成核心创作团队,一边改良已有剧目,一边创作新的剧目,开发新的表演形式。

  2010年,蔚县晋剧团转制成为国有企业的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单位性质变了,但人员未变,演出未变,初心未变。此时,演艺公司为了拓宽演出市场,除了传统的戏剧外,还衍生出多种类的表演形式,创作出大型实景剧《火树金花》、《拜灯山》,大型室内情景剧《蔚州风情》等,多次成功承接了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的开幕式、颁奖晚会的策划、创作、排练、演出,并在延庆区第十七届消夏避暑季开幕式、第一届张家口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第二届张家口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万全区开幕式上,完成了大型原创舞台情景演出。

image.png

  司珍

  在多条腿走路的情况下,让司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蔚县秧歌剧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司珍发现在现有剧目中,没有一个剧目是讲述蔚县当地名人的事儿,于是他便萌发了“蔚县人演蔚州人的事”的念头,以期填补这一空白。他将自己想法说给团队的人,大家纷纷响应,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开始找素材,最终选定以蔚县人清初名臣魏象枢为模板,策划创作大型历史故事剧《魏象枢》。为了这部戏,公司专门聘请了国家一级编剧杜忠和国家一级演员、导演董丽萍共同加入公司的主创团队,与司珍、刘可满、蔺福、邸晓平等人共同完成这部戏。

  创作过程是艰苦,几个人埋头苦干,经常加班加点,经过一年的打磨,终于完成了剧本创作。又经过两年多的排练,在台词、唱腔、舞台等细节上,一点一点扣,最终在2017年6月呈现给观众,并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被邀请到各地巡演,连续演出了40多场,甚至走进了北京的演出市场,成为蔚县秧歌剧有史以来第一次走上首都大舞台的剧目。

  不仅如此,他们还改良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何文秀算卦》《武大郎卖饼》《花亭会》等,自主创作了《天女与战神》《代国情》《剪纸谣》等新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多种奖项。

  如今,蔚县秧歌剧在司珍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下,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光彩。司珍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意一生奉献给剧团,奉献给舞台。”

  (河山新闻记者 赵娜 通讯员 蔺媛媛)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