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助力冬奥

冬奥会后,“奥运经济”复盘与展望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3-24 10:16:18

  image.png

       北京2022年冬奥会落下了帷幕。 赛场上,中国代表团拿下了9金4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榜排名第三,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而竞技较量的背后,“奥运经济”一直是各届大赛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办赛期间的盈利或亏损,还会对主办国赛前赛后的方方面面构成长期影响。从赛事本身来讲,冬奥会在大赛办赛经验、绿色低碳实践、科技创新应用方面留下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同时,七年的办赛准备,对城市基础建设、体育产业发展、冰雪文化普及都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北京冬奥会结束的节点,我们不妨对“奥运经济”做一个阶段性的复盘与展望。

       看得见的进账———冬奥收支平衡

  北京冬奥会到底赚不赚钱? 北京冬奥组委给出的答案是“收支平衡”。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 在考虑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之后,预算总体规模与申办预算大体相当。

  从2014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 《2022年奥运申办城市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北京奥申委提交的赛事运营预算为15.58亿美元 (以2014年汇率计算),包含比赛设施、人力、科技、交通、安保等投入。此外,奥运场馆和奥运村建设面向社会资本,不由冬奥组委直接支出,共计15.11亿美元, 两部分相加, 整体成本预算为31亿美元。 此后的2015年3月,北京奥申委在接受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考察时, 将预算调整为约39亿美元。

  再来看看收入方面。 其中赛事转播权收入由国际奥委会掌握, 并按一定比例给主办方分成。 根据北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2022年冬奥会赛事合同, 这一届赛事北京奥组委将分到4.3亿美元转播收益。

  第二大收入来源就是赞助收益。赞助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TOP (The Olympic Partner)赞助商的收入分成。 根据2022年冬奥会合同,北京奥组委将从国际奥委会手中分得2亿美元TOP赞助收益。 另一部分主办方奥委会的赞助收入全部属于本土收益。 北京冬奥组委在2021年7月表示,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可实现的赞助收入, 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冬奥会同类数据。

  此外, 北京冬奥组委表示开发了超5000余款特许产品,共16个类别,至少销售至今年6月底, 线下覆盖19个省市的190余家特许商品零售店。以冰墩墩周边为代表的本届特许商品收入将突破25亿元 (约合3.95亿美元), 这将比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冬奥会的特许商品收入加在一起的两倍还要高。 而特许产品的火爆还一定程度弥补了因疫情导致的门票损失。

image.png

  冰雪产业的契机与挑战

  除了可视化的“遗产”,奥运最大的遗产可能还得归于对冰雪产业的推动。截至2019年底,中国冰雪产业规模约为4235亿元,比申奥年份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 56.85%。 而到 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的目标是突破万亿。 奥运赛事场馆之外,全国冰场和雪场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加。与冰雪相关的活动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旅游度假选项,进一步拉动了冰雪旅游消费。

  不过,目前冰雪旅游相关的产业促进政策多、综合改革政策相对少,亟须加快从政策红利向市场红利转变。很多冰雪场馆设施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冰雪设施公共服务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现代冰雪旅游产业体系还未建立,冰雪产业链关键环节世界竞争力不强。这是中国冰雪旅游需要走出的困境。

  崇礼万龙滑雪场创始人罗力经常以“掉进坑里”来形容当年初建雪场的情形。此前他曾表示, 中国人会滑雪的毕竟是少数, 缺乏实质有效的滑雪客,雪场还没获得盈利,但债务却是实打实的,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在2020年5月的 “冬鼎云论坛”中,北京市滑冰协会会长、世纪星冰雪体育董事长范军就提出,现阶段冰场电费、租金、员工成本都比较高,经营压力很大。“若冰场经营现状无法改善,可能冬奥会后会有很多冰场‘退场’。 ”

      看不见的进账———留下奥运遗产

  除了直接的赛事收益,北京冬奥会也给举办地和相关产业留下了诸多遗产, 这些遗产将在长时间内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奥运场馆是最直接的遗产。 北京冬奥会的赛事场馆将全部保留,“所有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 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北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表示。 作为冬奥会历史上首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 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后将用于承接体育赛事和专业训练, 开展冬季大众冰雪和夏季户外极限运动体验, 结合工业遗存搭建各类商业文化活动, 成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新地标。 冰丝带、雪游龙、雪如意等奥运新场馆也将在未来发挥类似作用。

  场馆建设也在侧面促进中国建设技术的提升。 通过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三个场馆的建设, 中国首次掌握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 在崇礼严寒条件下节省工期三分之一, 生态效益显著, 为中国同类场馆建设提供指导。 “冰丝带”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的场馆, 同比传统制冷技术可节能30%以上。 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创新是世界冬奥会历史上的里程碑, 赛后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是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利行动。 此外,涉及赛事运行、安保、医疗、气象、交通等方面的多种技术在北京冬奥会落地,后续将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运行各个领域, 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作为冬奥主办城市之一, 张家口的冰雪场地设施日益完善。 崇礼太子城滑雪小镇发展成京津冀地区独特的雪场集群,万龙、太舞、云顶、富龙四家滑雪场入围“2020年全国滑雪场十强”。雪场的运营已经成为崇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能否避免“后奥运陷阱”

  奥运一时的荣耀能否维系主办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舆论看法不一。虽然举办奥运有着文化传播、增加就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对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 这种现象被称为“奥运低谷效应”或者“后奥运陷阱”。

  北京奥组委顾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曾在2008《财经》年会上表示,纵观现代奥运史,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主办城市能完全摆脱 “奥运陷阱”。 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也对此持相同看法, 朱民认为,“后奥运效应”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什么都往奥运上 “套”的乐观情绪和非理性预期,例如股市、基金、房市等。我们现在又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很多问题、观点和结论放在今天仍不过时。奥运热是否能推动持续性冰雪消费? 会不会有产能过剩的危机?

  今年冬奥会举办叠加春节假期,的确给冰雪消费带来了一波小高潮。 天猫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四,滑雪装备销量同比增长超180%, 雪具等冰雪休闲相关用品销量增长超300%。 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滑雪运动类商品、冰上运动类商品整体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达322%、430%。 这短期的繁荣是否能撑起后续的长尾效应?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市场规模和群众的消费能力。

  尽管后奥运低谷效应是一个挑战,但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期的事实并不会改变。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妨充分享受后奥运时代的一系列冰雪红利。

  (据新浪网)

[责任编辑:李雅雯]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