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冬奥进行时

非注册媒体记者行㉗ || 媒体人眼中的张家口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2-18 08:26:50

  《雪景》崇礼太子城冬日雪景(1).jpg

       随着北京冬奥会举行,作为举办城市之一的张家口,聚集了众多媒体的目光。

  开赛十几天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十余家中央媒体及数十家省外媒体的百余名非注册媒体记者,从张家口发出了他们的冬奥报道。

  “没想到张家口冰场、滑雪场这么多,冰雪运动氛围这么浓。”

  “一位志愿者跑着帮我们抢拍摄点位,让我们非常暖心。”

  “一位大叔讲起这几年家乡的巨大变化眼圈都红了,冬奥真的给张家口人带来了红利。”

  “我采访到的市民都巴不得把张家口所有的好都说给我,他们真的很爱这座城市。”

  ……

  每位受访的媒体记者,都热情地讲述着他们眼中的张家口。

微信图片_20220218112138.jpg

  “家门口上冰雪,不愧是冬奥之城”

  “让海南人冻得哆哆嗦嗦,却仍然乐此不疲的运动是什么?———冰雪运动。”

  2月4日,手机摄像镜头前,海南日报记者赵优和蔡曼良在张家口冰之梦滑冰场,欢乐地录制着 “海南姑娘冰上娱乐初体验”的相约冬奥系列Vlog。

  尽管从海南坐飞机空降张家口的赵优直呼 “太冷了”,但很快她们就被张家口冰雪运动的火热感染了。

  冰之梦滑冰场是张家口市首个中心城区标准化冰雪主题教育活动基地,总面积33000平方米。包括冰之梦滑冰场在内,目前张家口已建成滑冰馆20座、越野滑雪场6座,群众娱乐雪场31座。

  让赵优印象深刻的是在鸳鸯湖滑雪场认识的张梦凡小朋友,她7岁就已经在滑中级道了。

  “没想到张家口冰场、滑雪场这么多,冰雪运动氛围这么浓。家门口上冰雪,不愧是冬奥之城。”参与冰雪运动的便利和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让赵优觉得 “太棒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黄丹玮,通过采访对象、万全区旧堡乡三里庄村村民乔玉柱的讲述,感受到冰雪产业发展带给张家口人的时代红利。

  过去乔玉柱要离家四处打零工,吃住在工地,随着冰雪经济大热,今年他在家门口的冰雪运动主题乐园找到了工作,和家人过上了团圆的日子。

  “乔先生在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眼里微微泛红,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时代的红利作用在普通人身上,究竟是多么鼓舞和温暖。”黄丹玮的内心深受触动。

  张家口冰雪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一些媒体用“井喷式”发展、“冷资源”变成“热产业”注解当地冰雪装备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和热度。

  2月13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栏目推出了记者周柳青和胡奕钦的冬奥报道———《无冰无雪照样练打卡冰雪运动新“姿势”》,他们通过文章和视频,讲述了在张家口冰雪装备产业园冰雪运动培训中心的见闻。

  视频中,很多青少年借助模拟滑雪机、陆地冰球训练场、陆地冰壶赛道、液态冰壶赛道等设施,正在进行冰雪运动训练。

  “有了它们,训练者可以不再受季节和场地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全部由产业园里的企业生产,而就在几年前,大部分都需要进口。”周柳青说。

  目前,产业园已累计签约48个项目、注册公司43家,特别是法国MND索道、苏法格造雪机、M3滑雪板、瑞士BMF索道、意大利天冰等项目已落地投产。

  走过多条与冰雪产业相关的采访线路后,周柳青感慨:“张家口真的很好地抓住了冬奥会的契机,我看到张家口已经带着信心和决心,开始在冰雪产业全产业链上谋篇布局了。”

  微信截图_20220215094616.png

      “到达了‘绿电’源头”

  冬奥报道中,承担赛区交通和物流保障任务、展现“绿色冬奥”理念的氢燃料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

  《冬奥大巴车的“尾气”是水?这咋回事?》《冬奥会氢能汽车大放异彩,百公里减碳94.8kg》《实现绿色冬奥“零碳排放”,离不开这位“氢”的贡献》……

  这些报道在解析氢能源车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把张家口市氢能综合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到的“台前”。

  2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魏依晨前往张家口创坝加氢站、氢能源研究产业院、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了解了张家口市氢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魏依晨表示“冲击很大”。

  “3年前张家口市引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现在已经有300多部车,2座制氢厂,8座加氢站,而且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的‘亿华通’也在张家口。”这些数字,都让魏依晨印象深刻。

  目前,张家口已初步形成集制氢、加氢、储氢、氢能产业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氢能整车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根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比将提升至10%,产业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而可再生能源,正是张家口的优势资源,这里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

  在对冬奥赛场“绿电”供应的报道中,媒体频繁提及一项国家工程: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高大的三叶风机随处可见,光伏发电板一眼望不到边,非常壮观。”

  2月13日,站在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楼顶,南方日报记者彭博感慨,被张北独特的风电、光伏风景线“震撼到了”。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于2011年投运,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电能通过长达666公里的张北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每年可将14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输送到北京,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到达了‘绿电’源头,感到‘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的过程来之不易,更看到张家口在这项国家工程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彭博说。

  北方的冬天,自然风光中少有绿色,但在媒体人眼中,张家口“绿”意盎然。

  “我喜欢这里”

  2月2日,魏依晨到达张家口高铁站,坐出租车到酒店的路上,他问司机“张家口的道路一直都这么干净吗?”

  大约十年之前,魏依晨来过张家口,对城市当年的市容市貌,他已印象不深,但这次觉得“亮眼了”。

  许多初次到访张家口的媒体人都对张家口市整洁的市容市貌感受很深。

  “便道很宽,没有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垃圾桶很多,而道路上几乎没有垃圾。”“公共厕所很多,而且外观很漂亮。”……

  很多记者也只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城市匆匆一瞥,但已经感受到张家口在市政建设上的用心。

  “这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边塞小城,已经有了大城市的样子。”魏依晨说。

  与此同时,张家口媒体接待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精准便利的服务,也让媒体记者们感受到赛事接待保障的专业高效。

  “在采访现场,一位志愿者跑着帮我们抢拍摄点位。”

  “去沽源采访时,室外近零下20摄氏度,上车时志愿者发现我没戴手套,下车就帮我找来一双。”

  “我们想拍云顶的‘黑科技’,但不在赛区内,于是媒体接待站就帮我们联系赛区内的志愿者拍了照片。”

  ……

  每一位受访的媒体记者都能讲出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它们传递着两个共同的字:“暖心”。

  而最能让媒体感受到这座冬奥之城精神气质的,是热情的张家口市民。

  2月13日,魏依晨在大境门采访。踏着积雪,一位市民主动做起导游,热情地给魏依晨讲述大境门的历史,带他看附近的建筑古迹。

  “那位热心的市民真的巴不得把张家口所有的好都讲给我听,看得出他很了解、很爱这座城市。”魏依晨笑着说。

  “感谢你们宣传张家口,欢迎全世界的朋友都来张家口看看。”有记者在采访后,还收到了一位张家口市民这样的微信回复。

  赵优感慨,“这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我喜欢这里。”

  黄丹玮在她的记者手记里写道,“冬奥就像一粒种子,在张家口这座城市里慢慢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最终惊艳世人。”(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张家口日报记者 邵俊琴

[责任编辑:荆丽娟]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